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三农新闻农经视讯

他连续7次打破纪录却不满足 玉米产量没有最高只有更高

三农 来源:央视网 2021年01月13日 17:13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又被称为“饲料之王”,是畜牧业赖以发展的基础。同时,玉米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是人们加工利用最多的谷物,在食品、纺织、石油、造纸、医药、化工、冶金等领域均有广泛应用,在我国国计民生中占有重要地位。

  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玉米生产国,如今已经基本实现自给自足。可在20年前,我国玉米亩产量只有300公斤左右,不到同期国外产量的一半,需要依赖进口,以畜牧业为首的行业发展受到极大限制。

玉米地照片

  “做一个矢志不渝的耕耘者,悉心守护大地,静待收获时节”

  李少昆,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栽培生理创新团队首席专家,曾任我国玉米科技入户首席科学家。1963年,李少昆出生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一二一团,父亲是农场连队的会计,母亲是幼儿园老师。那时,农场的学生都要参加夏收和秋收劳动,每年有2~3个月在务农,夏天收小麦,秋天拾棉花,冬天捡粪。

  在李少昆的记忆里,捡棉花是儿时最痛苦的事,连着一两个月,天不亮就起床,弯着腰忙到天黑才收工,每次结束,大家累得腰都直不起来,特别辛苦。那时,李少昆就在想,定苗、除草、收割都是人工,“如果都能用机械来解决多好呀”。从那以后,他心里就埋下了科技兴农的种子。

  那时的农场,养殖也是重要产业,但是,由于玉米产量不高,口粮都很难维持,更别说做成饲料去养猪,所以养殖业一直很低迷,一年吃不了几顿肉。对此,李少昆一直耿耿于怀。

李少昆在玉米地里观察玉米的生长状态

  1977年,高考恢复后,李少昆考上了石河子农学院农学专业。学习期间,他对农业有了更专业的认识,对农作物生产产生了浓厚兴趣。李少昆了解到,玉米是高产作物,那时美国玉米最高亩产已经达到1500公斤,我国平均亩产只有不到300公斤。为此,他不断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从石河子农学院和西北农业大学联合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到中国农业大学的博士生,最终从山东农业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主要研究方向一直是玉米栽培。1998年,李少昆进入中国农科院,组织团队,系统开展玉米研究。

李少昆博士毕业

  科研工作中,李少昆深受导师——中国“吨粮田之父”王树安教授的影响,积极倡导全国粮食的生产安全,特别重视粮食高产方面的研究。他曾在两亩试验田里不断地翻地、播种、除虫、施肥,也曾用两年时间挖采、研究玉米根系超过200株,还运用信息、分子技术等研究如何实现高产,他的团队逐渐走到了全国玉米研究的最前沿。

李少昆在试验田里观察玉米生长状态

  2004年,农业部(现农业农村部)开展农业科技入户工程,遴选了4位首席专家到农村开展科学种植、作物高产等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李少昆作为玉米领域的首席专家,下到全国各玉米产区,了解农业生产问题以及技术推广现状,探索如何把科技传递到农民手里,用科技助力粮食生产。

  李少昆每年有近200天待在农村,每天都有很多农民和技术人员向他咨询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一次,李少昆到山西的一个县指导调研,突然下起了冰雹,技术人员和村民把李少昆围住了,大家七嘴八舌:“下冰雹了,地里的玉米被砸倒了还能扶起来吗?”“我地里的苗要毁种吗?”“我们平时应该怎么预防这种突发状况?”大家的问题难住了李少昆,因为每个专家都有自己的研究领域,除了栽培育种外,自然灾害、病害、虫害等问题不是一个专家或者一个团队就可以解决的。

  因此,李少昆提出建立信息平台,把农民的问题集中分类,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进行详细解答,同时把内容制作成视频放进光盘,再用图解方式印在书册上,全面解决了玉米种植户的疑惑。

李少昆在给四川地震灾区村民讲解科技救灾恢复生产技术

李少昆给村民们解答问题

  进行玉米高产系统性研究 连续7年打破玉米高产纪录

  在解决农民种植难题的同时,李少昆开始对玉米高产进行系统性研究。2004年,李少昆通过科技入户工程,在每个示范县选1000名农户进行高产示范,每个示范户再带动20户村民种植。

  每年,李少昆都会对各地示范户进行指导,并组织技术人员开展产量调查。2004年,玉米最高产的地块出现在陕西澄城县,亩产达1040公斤。为了进一步提高产量,李少昆和团队在玉米生长季,每天都待在试验田里研究。

  李少昆选择了通过增大种植密度来增产,但一开始就出现玉米大面积倒伏的情况,为此,他对高密度逆境选择品种、化控技术、耕层构建技术进行了研究,最终解决了玉米倒伏问题,并在2009年打破了全国纪录,亩产达到1361公斤。随后,李少昆又提出产量对标国外,3~4年实现亩产1500公斤,8~10年实现亩产2000公斤的目标。

李少昆在检查土地的干旱情况

  创高产纪录后,李少昆发现,想进一步突破产量的难度超乎想象,如果进一步加大种植密度,即使不倒伏,玉米也会出现空秆现象。

  经过无数次试验,李少昆团队发现,只要把玉米苗的整齐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就能解决空秆问题。2013年,通过滴水出苗、种子分级精选、提高整地质量和播种质量等技术,李少昆再次打破由自己创造的全国纪录,亩产达到了1511.74公斤。

  在解决了品种与光热水肥资源定量匹配、干旱等逆境胁迫问题后,2020年,李少昆团队再次创造亩产1663.25公斤的新纪录。对于连续7次打破全国纪录,李少昆并不满足:“离我们当初定下的目标还差很多,虽然产量突破的难度比我们想象的大,但我们一定会继续研究下去,进一步从各方面改进,争取早日实现亩产2000公斤的目标。”

李少昆在农田讲解玉米生长情况

  李少昆重视人才培养以及学科发展。多年来,他带着研究生在新疆搞研究,大力支持他们的科研学习,想为新疆多培养一些农业方面的人才,帮助家乡科技兴农,振兴乡村。

李少昆在玉米地给学生们上课

  “玉米是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资,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为玉米产量和竞争力提升再作贡献。”未来,李少昆将带领团队继续探索,突破玉米产量的瓶颈,早日实现亩产2000公斤的目标。(资料来源:乡村振兴人物榜)

返回三农首页
分享到:
扫一扫
央视影音客户端
央视影音客户端
扫一扫
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
央视财经客户端
央视财经客户端
扫一扫
熊猫频道客户端
熊猫频道客户端
实时热点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