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三农新闻农经视讯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我在神垕烧钧瓷

三农 来源:央广网 2020年07月10日 16:57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央广网禹州7月10日消息(记者柴华 任磊萍 河南台记者赵军伟)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河南省禹州市西南30公里处,驰名中外的钧瓷文化发祥地——神垕古镇,是中国北方陶瓷的主要产地和集散地。这里的大多数人依靠烧制钧瓷谋生计,世世代代,传承至今。2017年开街的“七里长街”风景区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成为神垕钧瓷文化繁荣的新助力。

  从“七十二座窑,烟火遮边天”,到“天青山绿水清莹”,千年瓷都也正在发生新的“窑变”。神垕人因为钧瓷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而拥有实实在在的小康生活。《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10日推出:《我在神垕烧钧瓷》。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晋晓瞳(央广网发 晋晓瞳供图)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晋晓瞳(央广网发 晋晓瞳供图)

  叮叮咚咚……美妙的开窑声是神垕人最熟悉也最痴迷的乐章。常言道,“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尽管神垕匠人世世代代以此为生,但在过去,这门手艺并没给烧窑人带来富裕生活。

  “家里面刚开始八平方,当时父亲做研究的时候,白天是他的书桌,晚上书一收,就是一家人睡觉的床。”晋晓瞳是当代“钧瓷泰斗”晋佩章之子,14岁就开始跟随父亲学习钧瓷烧制技艺。在晋晓瞳的青年时光里,“够吃饭就行”是父亲的生活底线,剩下的全是钧瓷。父亲对钧瓷文化的这种执着深深影响着晋晓瞳。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晋晓瞳(央广网发 晋晓瞳供图)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晋晓瞳(央广网发 晋晓瞳供图)

  2000年前后,在烧瓷小有所成、“吃饱饭”不再是问题之后,晋晓瞳就打起了复烧柴窑的主意。他说:“已经700年没人做了,但是我想做。母亲说了一句,‘你要烧柴窑的话,自己找钱去。’”

  “十窑九不成”,这就是传统的钧瓷。回忆起一次又一次失败的经历,晋晓瞳历历在目。直到2004年12月,第一窑烧制成功,失传了700多年的钧瓷柴烧工艺再现。“当时那一窑,‘窑变’非常出彩的11件,引起了轰动,当时一窑五六万块钱,无法想象的。”晋晓瞳回忆说。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晋晓瞳(央广网发 晋晓瞳供图)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晋晓瞳(央广网发 晋晓瞳供图)

  晋晓瞳说,有些东西要是没有人管,它就真的会消亡,而如今的钧瓷早已没有了这种担忧。

神垕古镇七里长街(央广网发 卢光宇供图)

神垕古镇七里长街(央广网发 卢光宇供图)

  神垕古镇的“七里长街”是地方政府斥资10亿元打造的国家4A级景区。2017年开街后,旅游业成为这里的一大产业,也打开了很多当地烧窑人的视野。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成就了神垕人的富足生活,也赋予他们更多的责任。

神垕古镇七里长街(央广网发 卢光宇供图)

神垕古镇七里长街(央广网发 卢光宇供图)

  在古街上开店、销售自家钧瓷创作的张国建没有晋晓瞳这样的世家传统,但用他的话说,对这门手艺的传承与坚守是神垕骨子里的文化熏陶。这两年他做得更多的是带着纷至沓来的钧瓷文化爱好者、游客、游学的小朋友们体验这种“窑变”背后的文化。

  记者:现在喜欢传统文化的人多吗?

  张国建:多。现在有一个群体——小学生。家里父母带着孩子做亲子游戏,会来体验一下做陶瓷,包括画画写生。“研学游”这几年慢慢热了起来,不断有朋友来咨询:“张老师,你们那儿能不能学做陶瓷?”这个老街开放之后,人更多了。

神垕镇七里长街店主张国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柴华 摄)

神垕镇七里长街店主张国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柴华 摄)

  在长街的一边左转,一路上坡走到尽头,一座孔家窑同样见证着近30年钧瓷的繁荣之路。正是它的创始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孔相卿在上世纪90年代研发出了液化气窑炉技术,克服了传统柴窑、煤窑“十窑九不成”的质量控制历史难题,将钧瓷从艺术收藏一步步带进了寻常百姓家。

孔家窑展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柴华 摄)

孔家窑展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柴华 摄)

孔家窑展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柴华 摄)

孔家窑展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柴华 摄)

孔家窑展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柴华 摄)

孔家窑展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柴华 摄)

孔家窑展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柴华 摄)

孔家窑展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柴华 摄)

  茶杯、茶壶、项链、装饰摆件、花瓶……孔相卿说,当它们再次出现在普通人的生活里,融入了现代人的生活和艺术理念,钧瓷的另一个历史高峰就不远了。他说:“最好的传承是发展。在经济落后、大家为温饱而生活的时候,这些东西肯定不会被大家关注;现在我们把传统的东西做到生活中来了,形成一个大的产业,养活了大的队伍,这样就不会担心它灭绝了。”

孔相卿介绍钧瓷窑炉技术演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柴华 摄)

孔相卿介绍钧瓷窑炉技术演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柴华 摄)

  2008年,钧瓷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3年,经文化部推荐,钧瓷烧制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备选名单。文化遗产的积极保护带动了禹州钧瓷产业的繁荣发展:截至2019年底,禹州市有钧陶瓷企业213家,从业人员达到1.6万人,年产值12亿元,钧瓷成为了当地重要的文化品牌和支柱产业。

  复现传统工艺、向普通人普及钧瓷文化、用更多的现代工艺创新将代价高昂的钧瓷做到日常生活里……在这一代神垕人眼中,物质上的小康多已不是问题,精神上的富足才是人生追求。晋晓瞳说:“钧瓷从土特产到国家名片,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化提升。钧瓷确实反映出了中国人的精神气质,一是求变,二是求异,这种创造性融入到了中国人的骨髓里。”

返回三农首页
分享到:
扫一扫
央视影音客户端
央视影音客户端
扫一扫
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
央视财经客户端
央视财经客户端
扫一扫
熊猫频道客户端
熊猫频道客户端
实时热点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