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三农新闻农经视讯

从城市回到国家级贫困县 他用花瓣带村民脱贫致富

三农 来源:央视网 2020年05月13日 15:48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他曾是地产集团副总,年薪200万。事业上升期,他辞职自立门户,在本地的地产圈小有名气。

  31岁,他事业有成仍情系家乡。从城市回到国家级贫困县,弃商从农逐梦玫瑰园,从零开始带动村民致富。

  8年的坚持和努力,他的公司年产值超过1000万元,并带动当地200多户农户增收,帮助联盟新农人销售高原特色农产品6000多万元。

  弃“商”从农 执意返乡创业

  1981年,孙立刚出生于云南省楚雄州武定县。祖父家曾在100年前创立堂口,走马贩茶,并在当地建立了商号。

  由于家族基因,孙立刚从小就对经商很感兴趣。1996年,他考入云南大学读工商管理。毕业后,他成为了一名公务员。工作2年后,他做出人生第一个重大决定——弃政从商。“和我的性格有关系,我不算一个太安分的人。”

  辞职后,他进入昆明一家房地产公司做报建员。因为勤奋好学,处事灵活,他的商业天分开始展露,工作一年后就升任为董事长助理。

  很快,他也迎来新的机遇。董事长临危受命,交给他一个大项目。“公司有1700套房要交房,但还有很多室外工程没做。”时间紧任务重,从孙立刚接手到交房只剩45天,这对项目零经验的他来讲挑战很大,甚至不知道要从何入手。但董事长相信他,坚持让他试试。

  初生牛犊不怕虎。在董事长的鼓励下,他硬着头皮接下了项目。

  他把员工组织起来,确认每件事的进度和优先级,制定好周密计划后,顶着压力开始没日没夜地工作。最终,项目完成得很成功。

  3年后,他升任公司副总,年薪200万元。

  原本在公司干得风生水起,孙立刚又做出一个决定——辞职创业。他自立门户,创办了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从小县城的小项目做起,几年后,房地产生意也红火起来。他在云南省各地州有不少开发项目,逐渐成为地产圈的名人。

  事业虽然成功,但孙立刚总觉得还缺了点什么。逢年过节回家,他总会绕着家乡土地走上几圈,看着父辈们在田间终日劳作,却依然无法撕掉贫困的标签,心里不是滋味。

  2012年,31岁的孙立刚有了一个念头:回乡创业!

  创业四处碰壁 在逆境中寻找方向

  回乡创业的想法一出,亲朋好友无不反对。“在城里面好端端的,干嘛要来搞农业?”

  孙立刚的家乡武定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地理位置偏僻,经济发展滞后。他想把钱投资在家乡,改变故乡落后面貌,并带动周边农户脱贫致富。

  回乡创业定下来后,孙立刚开始摸索家乡创业项目。他先是包了一片山用来养鸡,但因为经验少,消毒措施没做到位,一场鸡瘟,全军覆没。之后的半年多时间里,孙立刚还养过羊和鱼,但均以失败告终。

  如果找不到合适项目,他的梦想将化为泡影,当初的家乡情怀也可能变成“笑话”。

  弯路走得多了,心中难免有动摇,但他还是选择了坚持。痛定思痛后,他把目光放在了种植业上。

  云南是鲜花产量大省,在全国80多个大中城市中,占据70%的市场份额,有全国10枝鲜花7枝产自云南之说。孙立刚通过考察,判断种植鲜花更适合家乡经济发展,也可以创造更多工作岗位帮助乡亲就业。

  2012年9月,在专家指导下,孙立刚用20亩地试种,走上玫瑰种植之路。他打算摸索一套高原山地玫瑰种植技术,然后向村里农户推广,带动村民一起种植。但真正实施起来,很多预想不到的困难接踵而来。

  在海拔2000多米的地方能不能种出高品质的玫瑰花?能不能实现设想的农户合作新模式?孙立刚心里并没有底。

  种玫瑰花的前两年,他是在焦虑中度过的,由于对种植技术掌握不到位,对市场行情把握不准,再加上遇到干旱天气,孙立刚的种花事业,只有投入,没有回报。他多年攒下的1000多万积蓄眼看就要耗尽,而玫瑰种植项目依然没有起色。

  最难的时候,由于资金紧张,孙立刚把昆明的房和车都卖了。为突破瓶颈,孙立刚跑遍全国各地,到很多玫瑰种植产地学习科学种植经验、新产品研发创意,一刻也不敢停下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学习探索,他对种花渐渐轻车熟路。2014年,他种植的300多亩玫瑰花映红山谷。然而当他心怀喜悦把玫瑰送检时,却得到一个意外结果——检测重金属超标。

  重金属超标的玫瑰不能卖,只能粉碎了做肥料,这次他损失了100多万元。他忍痛处理完这批玫瑰,开始查找重金属超标的原因。

  经过排查,他发现问题出在烘焙过程上,他四处寻找更合适的烘焙方式。“没办法,土生土长就想土办法。”他请教村子里有经验的老书记,发现农村用的烤烟房可以改造用来烤花。几经周折,通过重新改良试验,最终解决了不达标的问题。

  解决了玫瑰重金属超标问题后,当年年底,孙立刚按照“公司+农户”方式为家乡300多户村民提供玫瑰苗,并教授种植技术,带领村民种植玫瑰。现在,孙立刚和农户的种植规模已达1000亩。

  产量提高了,怎么把玫瑰花卖出去成了他头疼的事。他意识到,种玫瑰卖原料,初级农产品议价空间小,价格主要由收购的人决定。农产品需要有自己的品牌,没有品牌也就没有辨识度和附加值。

  农产品的品牌化是提高农业附加值的必经之路。孙立刚以“我种的花我敢吃”为原则,建立了“彩云庄”品牌。这也是他从创业之初一直的坚持——良心。有“良心”的农产品,才能经得起市场的检验。他种的玫瑰花不仅自己要敢吃,也要敢给父母、媳妇、小孩和家人吃。“不是说我们只是做了卖,自己不吃。”

  玫瑰花寓意美好,他不想破坏玫瑰背后的美好期待。

  如何提高玫瑰花的附加值呢?他想到要走深化产业加工的路子,随后研发出了玫瑰花茶、玫瑰牛轧糖、玫瑰红糖等多系列产品。

  新产品研发出来后,他琢磨推广,但过程也不容易。以前在高利润的房地产行业,都是百万乃至上千万的生意。现在做农产品,利薄且回报周期长,他为卖掉几十块钱的玫瑰花茶,需要耐着性子跟经销商磨一下午嘴皮子。他也为了销路全国各地到处跑,吃闭门羹是经常的事儿。

  联盟助力“新农人”找销路 互联网为农业插上翅膀

  四处碰壁让他触动很大,他发现一个产品单打独斗时代已经过去,只有集合区域优势,将力量团结起来,强化各行业信息交流,共享渠道资源才能助推区域农业发展,“农业不抱团互助,单打独斗很难走出去。”

  为帮助更多新农人少走弯路。2014年10月,孙立刚成立云南新农人联盟。他希望通过公益联盟能帮农业从业者解决技术、资金、渠道上的难题。“我们要不断帮助更多的人做得更好。”

  一年后,云南新农人联盟众创中心成立,主要为云南农特生产企业对外交流、产品展示、渠道对接提供服务。孙立开玩笑说:“我就是一个媒婆,专门帮你们撮合这些事情。”

  来自云南保山的李应超就在新农人联盟找到了未来的路。出于家乡情怀,李应超毕业后辞职回乡,成了一名农产品经纪人。

  创业路上,李英超曾一度陷入绝望。一次血本无归的经历让他难以忘怀,他和弟弟本来一个负责在保山收货,一个在南京销货,但由于“保鲜”工作没做好,他们的豆角拉到南京后,出现了大规模腐烂,那次生意让李应超亏了35万。

  一次偶然的机会,李英超发现了云南新农人联盟。出于好奇,他拨通了孙立刚的电话,二人约见后,新农人联盟让李应超看到了希望。“帮我们对接了一些渠道,在联盟的帮助下销量还是可以的。”

  通过新农人联盟平台,李应超为家乡农产品找到了更广阔的销路,如今联盟已帮助100多名像李应超一样的年轻人。

  云南新农人联盟成立以来,汇聚了1100余家企业,近千种商品,建立了云仓储物流平台,日发货量10万单,每年为成员节省快递费用上千万元,组织产销对接会20余场,累计为成员创造收入6000多万元。

  联盟小伙伴原来大部分人以卖生鲜农产品为主,由于孙立刚“彩云庄”品牌标杆的示范带动作用,他们也逐渐从初级农产品转化到商品,开始走品牌化道路。“这样以后可以走得远了,同时也能卖个好价钱。”

  现在,孙立刚每周在公司上班两天,其余时间精力都放在新农人联盟上。他带着几位理事东奔西走,为需要帮助的联盟伙伴出谋划策,寻找出路。

  面对成绩,孙立刚并没有停止脚步,他一直很看重互联网对农业的赋能,“农业有互联网的推动就像插上了翅膀一样,可以飞翔。”2015年,他开始试水电商。

  一入门,他就被“电”得不轻。他找的团队一年卖了27万元的货,而他却发了100多万元的工资。春节过完,他解散了团队。他对电商没了信心,甚至一段时间很抗拒。虽然心里抗拒,但他一番思索后还是觉得不能放弃电商。他邀请了来自云南知名主播“云南小花”加入联盟,“云南小花”在全网拥有1000多万粉丝。

  云南小花和孙立刚初心一样——通过互联网把云南更多优质农产品推荐给更多人。两人不谋而合,也让后来的合作进展顺利。孙立刚现在也会参与直播,为更多新农人分享电商创业经验。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孙立刚希望他的“彩云庄”有一天能成为云南名片,走出云南,在国际上立足。他也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农村返乡创业者,让新农人成为振兴和改变乡村的力量。

  为了这个梦想,他一直都在努力。

  孙立刚更愿意称自己是“探路者”,通过探索不断创新,把教训和经验传给后来者。他坚信,这样一代接一代,农业会越做越好。

返回三农首页
分享到:
扫一扫
央视影音客户端
央视影音客户端
扫一扫
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
央视财经客户端
央视财经客户端
扫一扫
熊猫频道客户端
熊猫频道客户端
实时热点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