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三农新闻农经视讯

浴火重生新玉树:脱贫路上日子越来越好

三农 来源:央广网 2020年04月14日 17:29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航拍甘达村(央广网发 资料照片 群才仁供图

  央广网玉树4月14日消息(记者张雷 通讯员张玲 李凯龙)青海玉树抗震救灾的十年,也是玉树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胜利的十年。2015年全国吹响精准扶贫的冲锋号,玉树也拉开了向贫困宣战的序幕。五年来,玉树州已经实现一市一县贫困摘帽,绝对贫困“清零”目标成为现实。

  如今的玉树市甘达村秉承着安全、宜居、自然、功能配套、适应牧业村的原则,因地制宜,因山就势,重建为小组团式错落有致的藏族特色村落。十年来甘达村不仅是住房的改变,更多的则是收入上的变化,作为村里的领头人、甘达村党支部书记群才仁在搬迁到新村后调整思路,开始在如何增收上下功夫。

  甘达村老人在家制作酥油灯芯(央广网记者 张雷 摄)

  群才仁告诉记者:“我们藏族人点酥油灯都要用灯芯,但是不好买,我就给村里的老人进行集中培训,开始制作灯芯,每位老人每个月刚灯芯收入就有1300元左右。”

  震前的甘达村居住分散,收入单一,贫困成为他们生活中无法摆脱的阴影。震后,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甘达村不仅有大型超市、宾馆、餐厅,还拥有了自己的加工厂。

  甘达村合作社经营的超市(央广网记者 张雷 摄)

  玉树市扎西科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索南求朱介绍:“通过经营实现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不到2000元,现在已经是6000以上。另外甘达村还有很多草山补助、教育补助、养老补助,村民生活越来越好。”

  造血式扶贫让震灾严重的甘达村不但恢复了往日的勃勃生机,而且村民的生活也逐渐富裕起来。

  采访中,群才仁告诉记者,村里老人到现在都还不敢相信,生活竟然会这么好。

  甘达村宾馆餐厅(央广网记者 张雷 摄)

  十年间,玉树人生活的改变又岂止甘达村,作为玉树市在地震中受灾最严重扎西大同村,现在的生活不仅摆脱了贫困,可以说已经向小康生活迈进。

  现年48岁的扎西大同村党支部书记智扎才仁,在向记者介绍脱贫经验时信心满满。这份自信来源于他们村建设的全州最大的农畜产品交易中心。“我们村是玉树市第一个脱贫村。主要经济来源是农畜产品交易中心的收入,这个产业收入可以达到500万。”

  扎西大同村共有四个社692人,大家庭的致富步伐也带动了四个社的社长,作为三社社长才哇为了带领社员致富增收,率先养起了牛羊和马,傍晚赶羊回圈的村民笑容满面,拿着工资守着牛羊的生活让大家觉得生活有了奔头。

  才哇告诉记者:“地震后党和国家、全国人民都给我们帮忙。现在一年集体收入70多万,一个人能分500斤粮食,我想都没想过能过上这样美好的生活。”

  才哇在十年前还是连一句汉语都听不懂的康巴汉子,如今已经和记者可以用汉语无障碍交流。

  如今,玉树已经不再是曾经那座孤立的高原小城,现在已经逐渐与外界融合。在全国脱贫的统一步伐下,玉树州称多县珍秦镇十一村也开始积极思考如何摆脱贫困。

  十一村的村民收入基本靠养殖,但每年冬季的大雪都会让他们牲畜损失惨重,入不敷出的日子年年有,脱贫迫在眉睫。作为全县最后一个贫困村,2015年,他们首先对各家各户的草山草场进行整合,2016年开始建立畜牧业合作社。

  十一村党支部书记久美旦周对记者说:“刚开始大家不理解,同意的人全村仅有40%,经过我们多次上门解释,也才达到70%。”

  虽然没有全村村民的同意,久美旦周还是义无反顾的办起了合作社。当年冬天就遇到雪灾,合作社的牲蓄损失仅有5%,而没有参加合作社的牧户牲蓄损失过半。在巨大的反差下,2018年全村550人全部加入合作社。

  久美旦周介绍:“雪灾中合作社没有损失一头牲畜,收入也由原来每年每人2000上升到今年的5000元,村民团结得更加紧密了,大家心望一处想,劲也往一处使,2018年实现了脱贫摘帽。”

  据了解,玉树市、称多县顺利完成省级和国家验收,已向全省公示退出深度贫困县序列。囊谦、杂多、治多、曲麻莱4个贫困县、16个贫困村、2.57万贫困人口达到脱贫摘帽退出标准。

  玉树州扶贫开发局党组书记达瓦表示:“我们将在产业扶贫上进一步加大力度,在政策、资金、智力、人才等全方面予以支持,使产业扶贫真正能够落地,产生效益。”

返回三农首页
分享到:
扫一扫
央视影音客户端
央视影音客户端
扫一扫
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
央视财经客户端
央视财经客户端
扫一扫
熊猫频道客户端
熊猫频道客户端
实时热点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