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三农新闻农经视讯

回乡进大山 他打破“规矩”年销800万元

三农 来源:央视网 2019年09月18日 16:18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央视网消息:规矩,是用来干什么的?在主人公张学荣眼里,规矩是用来打破的。蓝天白云,牦牛成群,这个在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海拔三千多米的高山上一幅再普通不过的场景里,张学荣从中发现了异常,也发现了商机,张学荣这个从山里考出去的大学生又回了家乡,从此开启了养殖牦牛的创业之路。从那之后,大家就发现张学荣养牦牛和卖牦牛,事事处处都和别人不一样。怎么个不一样法呢?

   张学荣,出生在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从小学习成绩优异的张学荣,高中毕业后,考入武汉大学工商管理专业。2010年大学毕业后,他先后在武汉、湖州、长沙等地工作。

  待的地方多,认识的人自然也就多了,再加上张学荣好交朋友,经常在家里面组织聚会,拿老家的牦牛肉来招待客人。只是想着让大家尝尝家乡的土特产,没想到朋友们的反响非常强烈,很多人都提出想要买一些回去送人或者留着自己吃。

  张学荣的老家,连绵不断的山脉,平均海拔3000多米,很适合牦牛生存,在当地人的眼中牦牛是牧民财富的标志。由于耕地不多,大家互相攀比都是看谁家有多少头牦牛。

  2017年7月,张学荣回乡创业,那时候当地村民越来越不愿意养殖牦牛了,在当地牛羊集市上都很难见到。大家不愿意养牦牛是有原因的。

  牦牛的出栏时间太长。每年的农历四月,牧民将牦牛放上山,除了偶尔瞧瞧牦牛有没有生病,有没有被野兽伤到,其他时间不用上山也不用喂饲料。牦牛要在山上长五六年才能到出栏的标准。

  牦牛生长在高山上,可牧民想上山光走路就要几个小时时间,上下山太麻烦。

  在当地市场上,牦牛肉的价格和出栏时间短的黄牛的价格一样。

  从山里面考出去上了大学,在城市有着稳定工作的张学荣回乡创业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周围人的耳中。有人说他是在城里犯了错,待不下去了;有人说他和妻子感情不和;更有人说他脑子笨,工作干不好......

  虽然养牦牛有难处,村里人也是议论纷纷,但张学荣并不在乎,还是选择养牦牛这个费力不讨好的活儿,这是为了什么呢?搭个牛棚养黄牛不是更方便,来钱也更快吗?

  张学荣之前帮同事买牦牛肉的时候,发现牦牛肉卖到南方一些城市的价格能比老家这边高两倍左右。他觉得自己曾经在武汉、湖州、长沙等地工作,积累下了很多人脉,这些人就是他销售耗牛肉的主要客户。

  张学荣把自家的牦牛肉定价62元一斤,利用社交网站发布自己创业养牦牛、卖牦牛肉的消息,吸引了很多朋友熟人的关注,创业第一个月就接到了十多万元的订单,到了2017年年底,短短五个多月,张学荣已经接到了一百多万元的牦牛肉订单。

  刚起步就如此顺利,这让张学荣有些沾沾自喜。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问题出现了。

  2018年4月的一天,张学荣一整天都没有接到订单,甚至连咨询牦牛肉的电话都没有。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一斤牦牛肉都没订出去,张学荣开始慌了,他想弄清楚原因。

  张学荣把所有订单都整理了出来,他发现订单来源具有很明显的地域痕迹,大多数都来自他曾经工作的地方,也就是说,五个月以来的订单,基本都是自己认识的熟人购买的。仅靠着熟人营销不是个长久之计,他打算打开民和本地的牦牛肉市场。

  如何在本地打开知名度,让大家知道他家的牦牛肉,张学荣只用了一招。

  他专门在民和最繁华的街道旁租了个透明玻璃墙的店面,将收拾好的牦牛肉展示出来,吸引过路人来看。当时本地的牦牛肉虽然少可也不是没有,张学荣的牦牛肉定价45元到50元之间,要比当地市场上的牦牛肉贵20元左右,很多人来询价,可因为价格一个买的都没有。

  张学荣觉得,产品没有问题,市场也是有需求的,只不过就是价格的问题罢了。当地一家餐馆找上门来谈合作,让张学荣供应牦牛肉,但价格却是比张学荣定的价格低了很多,如果合作,张学荣不仅赚不到钱,还要赔钱,可他却痛快的答应了,张学荣的目的是什么呢?

  餐馆对于张学荣的价值,并不是直接创造利润,而是为他打开一个窗口。只要客户在餐馆里吃到了他家的牛肉,就可以了,总会有人来询问肉的来源。

  吃到口中的牦牛肉,成为了最直观的展示,他借助餐厅谈成了12笔生意,销售额共计十多万元。

  能够脱离对熟人市场的依赖是件好事,可紧接着,很多外地客户提出的要求,让张学荣为难了。

  有些外地客户要买里脊肉,张学荣吃过,但并不清楚里脊到底是牛的哪一部分,而且当地市场里面销售牛羊肉,几乎不分部位,全部按斤卖,价格都一样。

  曾经把牦牛肉卖给熟人,不分部位销售的话,问题不大,可客户提出新的要求,必须要做出改变。虽然分割销售在民和本地来说还是件新鲜事,张学荣觉得这是一定要做的。

  当地市场不愿意分割销售的理由很简单,损耗太大,一些剥落下来的脂肪根本卖不出去,从前的一刀切变成了精细分割,利润会直线下降。

  饮食习惯是当地人不愿意分割销售的最重要原因。手抓肉是民和当地无论是家里还是饭店的必备菜品。

  切开用大锅直接煮熟的烹饪方法,对牛羊肉的具体部位并没有很高的要求,消费者也不在乎牛羊肉是否分割。为了适应新的市场,张学荣改变了这个习惯,把精细分割的牦牛肉卖往南方。

  精细分割对于牦牛肉的损耗大,但是不同的部位价格也不同,算下来,总价格反而是增高了。打个比方,一头300斤的牦牛算下来,全身的肉能卖出16360元,比原来不分割的时候高出9000元。

  牦牛肉找到了销路,张学荣却没有放松下来,因为牦牛其他部位还没有找到销路。

  筒子骨,也就是牦牛的小腿骨和关节。南方市场对牦牛肉兴趣大,可筒子骨一直无人问津。

  张学荣没着急卖筒子骨的事,而是一边卖牦牛肉一边送黄芪。卖东西附带点赠品,这不是很正常的吗?可为什么送黄芪,张学荣是经过琢磨的。

  黄芪可以去除腥味,使牦牛的做法变得非常简单,客户也不需要去找专门的菜谱。而且,黄芪最简单的做法就是煮汤,牦牛身上最适合煮汤的就是筒子骨。

  筒子骨在价格上更便宜,熬出来汤也更有味道,和黄芪搭配很合适。张学荣将黄芪当做赠品送出去,再一推销自己的筒子骨与黄芪搭配的汤,很快就打开了牦牛筒子骨的市场。牦牛肉同牦牛骨一起,被他卖到了千里之外的南方城市。靠着当地不好赚钱的牦牛,张学荣终于赚到了钱,2018年的销售额达到500多万元。

  张学荣还没享受完赚钱的喜悦,一些客户对于牦牛肉的评价,引起了他的注意。

  一些客户对于牦牛肉的进行了批评,说牦牛肉粗纤维,不够嫩。刚开始张学荣认为是品种特性问题,牦牛肉本身就应该不够嫩,可后来,他自己推翻了这一说法。

  在张学荣老家,牦牛的出栏时间一般在五到六年,这是养殖户们的共识。张学荣对于自家牦牛肉的宣传,打出的招牌也是养殖六年的牦牛。

  之所以养的时间这么久,与当地养殖方式有关,秋冬季节植被稀少,在山上运动量也大,长到第六年才是牦牛最重的时候,如果提前出栏,重量轻,卖不上价。

  张学荣决定,他要在冬天,牦牛缺少食物的时候将牦牛赶进圈里喂玉米,等到了春天再把牦牛放回山里。可以增加牦牛的体重,让牦牛早点出栏。但在把牦牛赶回家的第一个冬天,出事儿了。

  2017年12月的一天,张学荣的父亲发现,有牦牛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看起来像是受伤了。大家都觉得肯定是牦牛不小心磕碰到了,或者是踩到了钉子,要么就是牦牛之间发生了争斗。

  自从牦牛到了圈里,瘸腿现象就开始接二连三的发生。谁都没在意,不过张学荣觉得事不对,会不会是有人无聊跑来搞破坏呢?

  他在牦牛圈外蹲守了几天,却一无所获,没人来,牦牛之间发生争斗也没有伤及腿部。到2018年2月,瘸腿的牦牛增加到十多头,昨天还活蹦乱跳的牦牛一夜之间就瘸了腿。

  蹲查找不到线索,张学荣自己去网上开始查阅资料。

  自己一直给牦牛喂的是玉米,他认为这人都能吃的东西,牦牛吃肯定也没问题。但也正因为玉米导致了牦牛的瘸腿。将玉米当做草料大量喂给牛羊,很容易导致牛羊神经中毒。

  找到了原因,张学荣就把玉米、豆粕以及牧草、秸秆等,按一定比例搭配在一起喂牦牛,使其营养均衡,一头牦牛平均每天能吃掉10多斤的这种饲料。他按照当地气温,从10月下旬开始把牦牛赶进圈里,等到第二年的4、5月份,再把牦牛放归山上。这样喂养,大大缩短了牦牛的出栏时间,两三年就能出栏了,重量相当于散养六年的重量,肉也会更加鲜嫩,购买他牦牛肉的客户越来越多。同时,张学荣也发展当地的村民跟他一起养殖牦牛。

  原本嫌弃牦牛出栏时间长的村民也按照张学荣的方法养起了牦牛,张学荣打开了南方市场,帮助村民们把牦牛也卖了出去,他接到订单以后,都会先把村民家的牦牛卖出去。而且,他收购村民家的牦牛,一头比市场价高出2000多元。

  他还带动了当地50多户村民一起养殖牦牛致富。原来一头200斤重的牦牛在市场上仅能卖5000元左右,而张学荣可以卖到11000元左右。2019年,张学荣预计销售额就达到了800多万元。

  在张学荣的眼里,传统规矩需要遵循,可随着发展,有些规矩需要被打破。

  原来的“规矩”是大学生就应该在城里工作;牦牛不能圈养,一定要放养五到六年才能出栏;牦牛肉不能精细分割,不然会降低利润;牦牛肉不够细嫩是因为品种......

  张学荣一步一步将人们曾经认为的“规矩”打破。精细分割、圈养牦牛、一两年就达到出栏标准,他实现了自己靠牦牛致富的梦想,也为当地很多养牦牛的村民带来了更多的机会。

扫一扫
央视影音客户端
央视影音客户端
扫一扫
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
央视财经客户端
央视财经客户端
扫一扫
熊猫频道客户端
熊猫频道客户端
实时热点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