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三农新闻农经视讯

【中国人的饭碗】跨越“一带一路”的牵手

三农 来源:央视网 2018年12月26日 11:33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央视网消息:荷兰,是“一带一路”的海路交汇点。莫桑比克,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一位身处荷兰高端写字楼的交易员和一位在非洲田间教人插秧的专家,原本应当风马牛不相及,其实却在做同一件事。沿着“一带一路”走向世界,在跨越万里的征途中,在披星戴月的劳累中,最终都会发现,自己是在围着餐桌转。而这个餐桌上的食材,已经包含了整个世界。

       在丝路上深入合作

       荷兰,曾经的海上贸易先驱,现在则是全球农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四万多平方千米的国土,有百分之五十八用于农业。再加上高效农业的普及,使这里成为了“欧洲菜篮子”。位于荷兰中西部的兰辛格兰,是一个面积不足60平方千米,人口约5.5万人的小城市。得益于现代农业技术和发达的物流体系,这个小城已经成为荷兰最重要的农业基地。

       6年前,寿光蔬菜产业控股集团荷兰分公司落户于此。跨越亚欧大陆,中国蔬菜之乡与荷兰“农业绿港”完成了让人瞩目的牵手。马丁和王少卿分别是这家公司的荷方与中方经理。三万五千平方米的现代化温室里种满了番茄。由于采用了工业化的生产模式,打理这片区域并不需要太多人手。

       这里每个月有四万八千箱番茄送往法国。中国企业在荷兰种番茄再卖给法国人,这在过去无从想象,却已成为“一带一路”沿线最司空见惯的生意。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开展农业合作,寻求更广阔空间里的共赢。

       荷兰兰辛格兰市市长彼得·范德斯塔特说,合作帮助我们作出创新,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进入中国市场的机会。

       2014年3月23日,寿光蔬菜产业控股集团与荷兰西荷兰外国投资局、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共同签署了三方战略合作关系协议,为中荷蔬菜种业发展、食品安全生产、现代农业人才培训等方面的合作揭开全新篇章。

       在众多合作项目中,蔬菜育种的研发是极为重要的一环。荷兰蔬菜育种在全世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双方合作的核心品种是甜椒和番茄,寿光人把中国优秀的品种带到荷兰试种,而双方合作的最终期待是成果能够在世界范围内适宜的区域推广。

       荷兰韦斯特兰种子公司总裁助理 洛伊·范凯斯特说,温室里每年会培育出600多个新品种,用于全球各类市场。这个来自中国的品种,长势非常好,果实很重。相信这个品种在欧洲和北美市场上会很有潜力。

       育种,是一门人类与大自然合作的艺术。在这里,根据不同国家消费者对果实的不同喜好,育种专家要培育不同种类的品种。

       荷兰的育种专家会定期到中国交流,带去先进的理念,通过亲本材料互换、作物的遗传改良,实现优秀品种的全球推广。育种原本是世界上最讳莫如深的农业研究之一,如今却成了中荷两国合作共赢的着力点。

       农技人员“走出去” 外国朋友“走进来”

       农技人员“走出去”的同时,一批又一批慕名而来的非洲、东南亚朋友,正源源不断的来到湖南长沙。他们带着对杂交水稻的好奇与渴望,不远万里来这里学习技术。培训的三个月时间里,他们每一个人都全神贯注、分秒必争。

       自从1999年起,隆平高科就开始承办对外援助培训项目,迄今已有20年历史。这20年间,研究员、讲师们以千百年来中国老百姓总结出来的经验技术,以及因此形成的理论系统,培训了全世界99个国家近6000名农业技术人员。

       肯尼亚农业部渔业畜牧业发展署农学家丹尼斯•博•奥提诺说,在中国的这几周里,讲师们给我们上课。课程非常详细且精炼 ,他们毫无保留地教给我们一切与杂交水稻有关的知识。

       在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下,互促互助是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对经济现代化的广泛共识和共同追求。诚然,中国与非洲各国在农业领域的合作共赢只是“一带一路”总规划的冰山一角,但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一带一路”顺应了当今世界经济、政治、外交格局的新变化,对于非洲这片广袤的土地而言,“一带一路”将为推动非洲“2063年愿景”的实现助力启航。

       津巴布韦共和国驻华大使保罗•奇卡瓦说,中国的专家带着先进的农业技术来到了非洲国家,来到津巴布韦,帮助我们的农民,使得我们的农业得以实现现代化。

       农业交流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的主要合作内容。中国借丝绸之路从西域引入了胡麻、石榴、葡萄、苜蓿等作物品种,并把丝绸、茶和冶铁、掘井等农产品和农业技术带到了中亚、西亚、南亚等国家,促进了各国间农业技术的传播与交流。在新时期“一带一路”中,农业仍是最受关注的领域之一,“一带一路”农业合作是沿线国家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共同需要。

       马达加斯加共和国驻华大使维克托•希科尼纳说,我对于“一带一路”在今后的发展,充满了信心,也十分的乐观。

       “一带一路”已由中国倡议演变成全球共识。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之际,《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农业合作的愿景与行动》对外发布,农业合作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建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最佳结合点之一。

       走出去帮助人

       非洲大陆的东南部,有着世界上最长的海峡——莫桑比克海峡,海峡东岸是非洲第一大岛屿马达加斯加,而西岸则是一个被联合国宣布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莫桑比克共和国。与大多数非洲国家不同,莫桑比克气候温和,涝旱灾害较少,有着充沛的阳光和稳定的气温,十分适合农业发展。在莫桑比克,76%的人口从事着农业生产,产值占整个国内生产总值的30%,是个实实在在的农业国家。

       在莫桑比克首都马普托市西南28公里的博望里区,有一座中国-莫桑比克农业技术示范中心,这是中国在非洲建立的第一个农技示范中心。湖北农垦的技术员罗浩平正在这里教当地人如何科学插秧,罗浩平来这里已经7年,从2011年项目建成伊始,他和他的团队就开启了农技援非的漫漫长路。

       罗浩平介绍,当地人栽培技术包括欧美栽培技术都是产量提高很少,同样的成本条件下,一公顷就是一两吨的水平。我们的技术每公顷达到10吨11吨,对他们来说是天文数字不可想象的,但是事实上我们已经达到了。在这里推广的技术都是中国农民使用过,而且获得了推广的技术,他们这里的农民也很容易接受。

       长此以往,在莫桑比克当地人看来,如果一个农业项目有了来自中国的援助,就意味着丰收将要来临。

       实际上,援非的国家不止中国一个,提供给当地人的先进农技也不止一套。但是在莫桑比克的现实条件和自然环境下,许多国家的技术都发生了水土不服的现象,只有罗浩平他们使用的中国的传统技术独树一帜。

       中国——莫桑比克农业技术示范中心调研员奥蒂利亚说,当其他国家给我送钱让我们采购产品时,而中国的援助则是,给我们提供技术支援和先进的设备支持。

       1959年5月,5000吨中国大米运抵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帮助解决了这个国家在独立之初发生的严重“米荒”,这也是中国在农业领域向非洲国家提供的第一批无偿援助。如今,一甲子过去,国际形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新的全球格局下,中国意识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农业援非的范围逐渐扩大,从直接“送粮”,扩展到农业生产设施的建设,农业技术的传授,以及农技人才的培养等。

       在世界拥有话语权

       伴随着“一带一路”向世界延伸,中国人成为食品贸易中的重要玩家。2016年,中粮集团旗下子公司中粮国际全资收购荷兰传统农业贸易公司尼德拉,这是中粮打造国际大粮商的重要一步。

       这是位于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的一个仓容近4万吨的粮库,收获季节,每个月能有一万吨的小麦从这里发往中国。中哈小麦贸易已经成为两国农产品贸易的重中之重。

       近14亿中国人,每年需要消费6.2亿吨粮食。要端稳饭碗,就得打造属于自己的国际大粮商。中粮集团肩负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担,优化全球布局,重点投资海外农粮仓储物流设施,继续拓展完善国际化布局,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扩大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的话语权、定价权。

       太阳,让万物生长。太阳,每时每刻都升起在“一带一路”上,照耀着农人们挥动锄头,更挥舞希望;照耀着农业专家传递知识,更传递信心;照耀着各国各地谷满粮仓,又幸福满仓;照耀着餐桌在合作中美味丰盛,又与世界分享这样的美丽富饶。

       “一带一路”为这个时代的饭碗添味加肴,又为未来的饭碗播种育苗。当我们启程,就知道这样的合作之路一定美丽而漫长。当我们伸手,就知道在世界的角角落落,都有友谊之手等待已久。

扫一扫
央视影音客户端
央视影音客户端
扫一扫
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
央视财经客户端
央视财经客户端
扫一扫
熊猫频道客户端
熊猫频道客户端
实时热点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