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三农新闻农经视讯

【奋斗的新农人】“规模+特色”化种植 让新型农民增知提技

三农 来源:央视网 2018年11月19日 17:09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央视网消息:11月,正是火龙果上市的季节。在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小庙镇枣林生态园的塑料大棚内暖意融融。在“园主”李长余的悉心“照料”下,一个个鲜红可人、果实硕大的“红颜”正等待着远道而来的游客们尽情品尝。

  从2013年通过土地流转,租赁枣林村2800亩集体土地至今,李长余带领一家老小和乡亲们扎在土地里“掘黄金”。如今他的枣林生态园已成为蜀山区特色农业基地,名副其实的“龙头企业”,还为数十名名当地农民和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

  沐浴着改革春风,李长余带领乡亲们,走出了一条新型农业的致富路。

  新农民“掷子”蜀山西部

  在村民们眼中,外表朴实甚至有些木讷的李长余可是个敢想敢为的“大能人”。

  时间拉回到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同年,小庙镇开展江淮分水岭绿化工程项目,并对外招商引资。

  当许多人还在为“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种植”等出谋划策,李长余早已“掷子”蜀山西部。小庙镇的广袤农村让老李这位新型农民,感到大有可为。

  “种粮,我不精通。但做经营管理,我是有一套的。”李长余回忆当年的“初心”,就是做农业产业化经营。

  “规模+特色”化种植 成为农民致富核心竞争力

  四季瓜果飘香、观光休闲垂钓。种草莓只是李长余布局他现代农业产业的一项“副业”。根据时节不同开展套种,生态园里的特色火龙果、美国薄壳山核桃、高规格苗木繁育园等“拳头”产品轮番上阵,对游客的吸引里有增无减。

  “园子现是规模化种植和特色化经营‘两条腿’走路。”建园之初,李长余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带领一家老小齐,“扎在”土地,整地、沤肥、引苗。

  “1亩成熟的核桃果就有1—2万元的收益。后期还可以开发核桃油等深加工产品。”但考虑到核桃生长周期长,十年才能成林,思路活泛的李长余想到了套种,配套种植季节性农产品。

  “正好合肥地区正在做草莓种植推广。我就先试种了120亩草莓。”李长余介绍,“辛苦还是值得的。次年的采摘量就达到了1000多斤。一季折算下来,仅草莓一项收益就有近200万元。工人工资、土地租金就都有了着落。”

  凭借着齿颊留香的酸甜口感,李长余当年送展的 “红颜”、“丰香”两个草莓品种,获得了中国草莓文化节二等奖。

  目前,生态园区还开辟有桂花、海棠、木槿、青枫、紫薇等高规格苗木繁育园(含套种),另种植有美国无子食用桑果、春桃、冬桃等,年土鸡养殖3万只,皖西大白鹅3千只,农村建设用地50亩。建设高标准鱼池280余亩,从事“四大家鱼”等水产品养殖。

  授人以渔 让新型农民增知提技

  “土地租赁当年正赶上小庙镇整建制划归蜀山区。生态园的大门正对着镇上主干道,从城区过来特别方便。”时下,驱车从市区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惧,最吸引他们的,莫过于生态园的名片“火龙果”。

  数年前,在合肥的市场上尚没火龙果基地,经过长途运输的果实不仅加高,口味也大打折扣。

  “为了培育出优良的火龙果,我专门邀请曾在台湾种植火龙果的技术员,负责种植基地的火龙果栽苗、授粉等技术工作。还经常派在园里工作的农民,去江浙一带学习火龙果栽种技术,把种植技术本地化。”

  念起“致富经”, 李长余授人以渔,让园里的农民常有机会外出学习现代农业技能,既提高了土地亩产效益,又带领乡亲致富。

  “一开始,考虑到村里很多壮年劳动力都出去了,那年老体弱的怎么办?蜀山区鼓励土地流转后的农民到园区做长短工来增加收入。后来,我们又招募了22名残疾人,让他们在基地就近就业。”现在,园里最多用工的时候达到100多人。

  与此同时,高品质的火龙果也在市场上打开了销路。2016年,头一次盛产期的年产量就达到了20万斤,亩产经济效益10万元,是草莓的2倍以上,成为合肥市亩产经济效益最高的农产品之一。

  “这几年,蜀山区大力推进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区建设,镇上的基础设施不断提档,镇政府也给予我们这样的农业企业许多帮助,包括引进新品种,提高管理技术等。”

  李长余信心满满地说“我们的目标是发展集观光采摘、垂钓休闲、农家餐饮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打造全市休闲旅游基地。现在市民来游玩,驾车从市区高架行驶 20 公里便可到达,我们这些新农民离梦想更近了。”

扫一扫
央视影音客户端
央视影音客户端
扫一扫
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
央视财经客户端
央视财经客户端
扫一扫
熊猫频道客户端
熊猫频道客户端
实时热点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