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三农新闻农经视讯

种粮大户吴秋邦的三次“转型”

三农 来源:经济日报 2018年05月28日 09:51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吴秋邦(左)介绍,一台无人机2分钟就能喷洒好一亩田,效率高了10倍不止。 本报记者 王轶辰摄

  谷雨前后,正是万物生长之时。江西鹰潭市余江县洪万村山底优质稻专业合作社的稻田里,绿油油的秧苗长势喜人。田边道上,合作社理事长、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吴秋邦正带着合作社的“飞防队”操作植保无人机给水稻喷药防虫灭虫。

  “眼下正是水稻病虫害防治期,周边很多粮农找我们,‘飞’一亩田工资加补贴有15元,前几天刚到九江市那边‘飞’了9000亩。才开春作业面积就过了4万亩,忙是忙了点,但大伙挣得也多!”晒得黢黑的吴秋邦咧嘴笑着说。

  吴秋邦一直是县里的种粮大户,从一个普普通通的“作田佬”(余江农民的自我称谓)到规模化种田组建专业合作社,再到提供专业的农业生产服务,用他自己的话说,自己已经第三次“转型”了。“土地承包面积不断扩大,乡亲们开上了‘飞机’,种田越来越‘体面’,社里农民的腰包也越来越鼓,说明‘转型’对了,还得继续转!”

  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吴秋邦说最不忍心看到的是有田无人种。随着村里青壮劳力陆续外出务工,留下的老人、妇女、儿童无力耕种,大片耕地被抛荒。“最多的时候,村里360亩水田有五分之一荒着,多可惜啊!”于是,本来耕种着自家30多亩田的吴秋邦说服村里其他5名种田能手,联手承包下216亩荒田,大家一起商量种植计划、技术措施,在选种、育苗、打药等步骤上取长补短,当年便实现每亩增收200多元,人均获益4万元。“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这是第一次‘转型’。”

  尝到甜头的吴秋邦并没有满足,他想着怎么才能把村里的荒田都盘活,让更多的农民获益。2010年11月份,吴秋邦带头成立了山底优质稻专业合作社,购置了耕整机、插秧机、收割机等专业农机,建起了大型仓储,村民以田入股、以劳力入股、以技术入股,统一规划农田建设,从翻耕、播种、田间管理到收割,全部实现机械化操作。

  经综合计算,与一家一户小规模种田相比,合作社每亩田收益平均提高近300元。目前,合作社已有农户103户,种植面积2300多亩。“人人有活干、个个是股东、家家有钱赚”的口号成为现实。“第二次‘转型’,通过发展股份制规模化种植,让农民能赚到钱,田就不会荒。”吴秋邦说。

  田种得多了,吴秋邦发现杀虫成了大问题。种植一季水稻需杀虫三次,靠人工背着药水在田里喷,耗时长、费人力,一旦人手不够,麻烦就大了。这时,吴秋邦想到了植保无人机。2017年,余江县被列入江西省无人机补贴试点县及社会化服务试点项目,每购买一台无人机补贴3.4万元,每服务一亩补贴10元。当年,山底优质稻专业合作社购买了13台植保无人机,并在合作社成员中培养了12名“飞手”,组建了县里第一个“飞防队”。

  吴秋邦介绍,一台无人机2分钟就能喷洒完一亩田,效率高了10倍不止,现在他们的“飞防队”可抢手了,业务已从最初的本乡本县拓展到邻县,不仅给合作社带来了收入,“飞手”们一年里忙几个月就能挣到2万多元。“科技的力量就是不一样!以后我们还将提供更多的专业化农业生产服务,发展高科技耕作。”

  吴秋邦的“转型”步伐并未停止。合作社的优质稻已获无公害水稻产品认证,吴秋邦和合作社的理事们正忙着筹划由卖谷、卖米转到卖生态,让合作社农户们的富裕之路越走越宽。吴秋邦说,他和合作社要做的事还有很多。下一步,要培训更多的现代农技能手,同时发展电商做自己的大米品牌。“新时代的新农民,要‘转型’,还要‘升级’,让田地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法宝’。”吴秋邦说。

实时热点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