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三农新闻农经视讯

“扶贫车间”助家乡人就业

三农 来源:工人日报 2018年03月15日 15:40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每天早上8时30分,江西省万载县赤兴乡楼山村宋家组贫困户柳细媛,都会准时来到位于该乡的“扶贫车间”,开始一天的工作。

  车间负责人是一位返乡创业的青年彭志勇。此“扶贫车间”设在一栋三层楼的民房里,一层的面积就有200平方米,裁剪、缝纫、打包、整理,百余名村民按照各自的分工有条不紊地做着手中的活。

  “扶贫车间”助百人上岗

  52岁的柳细媛,上有老下有小,丈夫体弱多病,全家就靠她一个人在外打点零工维持生计。“以前我主要是在县城打零工,比如帮人打扫卫生等。”柳细媛告诉《工人日报》记者,因为县城距离家里比较远,所以天还未亮就要动身,一直干到晚上,一天下来也只有几十元的收入,而且不是每天都有活干,收入不稳定。“到‘扶贫车间’上班后,我一个月有3000元,而且不辛苦,时间也比较自由,能照顾到家人,做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扶贫车间’真好!”

  “在走访了村民特别是贫困户后,我们决定在赤兴乡的两个省定贫困村新华村和楼山村各设立一个‘扶贫车间’,专门安置村民及贫困户就业。车间主要生产背包及配件,工序简单、安全,村民经过简单培训后就可上岗,每月工资2600元至4000元左右。”彭志勇介绍说。

  目前“扶贫车间”共有122人正式上岗,其中46人为贫困户。“村民可以选择来车间干活,也可以将原材料拿回家去做,我们会定期上门回购制成品并补充原材料,货款当面结清,真正实现了贫困户在家就业。”彭志勇告诉记者。

  返乡圆梦为家乡做贡献

  彭志勇出生于万载县潭埠镇的一个贫困家庭,1995年只身一人去广东闯荡,经过不懈努力,成为一个几千人大公司的中层领导。但彭志勇内心却有一个创业的梦想——让家乡不再贫困。

  于是,在2001年初他毅然辞去工作来到广州,成立了一家贸易公司。艰苦的努力、扎实的拼搏,公司终于效益年年翻番,在东莞的手袋行业中占了一席之地。这时的彭志勇也终于有了实现最初梦想的实力,看准市场,把公司加工生产线迁到江西万载。

  从2009年规划,到2010年征地建厂,短短一年时间,他就在万载工业园成立了一个占地80多亩、员工1000多名、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这不仅为自己创造了财富,也为家乡万载的经济做出了较大的贡献,更为万载人民的就业创造了机会。

  据彭志勇介绍,他们已在万载鹅峰、潭埠、双桥、赤兴等乡镇设了4个加工基地,因为主要生产布质产品,对手工操作的要求并不高,工厂和车间为当地许多待业在乡的青年和无法外出打工的中年人提供了就业岗位,从2010年底开工时的400人,到现在的1300余人,越来越多的家乡人免去了背井离乡打工的艰辛。

实时热点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