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三农新闻农经视讯

千里河西走廊:戈壁农业让石头缝里蹦金子

三农 来源:农民日报 2018年02月28日 13:40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农民日报采访组

  自然与地理的造化神工,历史与人文的深沉积淀,在我国三大高原交汇处,成就了“交响丝路,如意甘肃”。如今,一曲河西走廊上的戈壁农业奏鸣曲,为悠远的丝路交响续谱了新的乐章。

  数九寒天,朔风呼啸,在顽石都能“冻”碎的茫茫戈壁上,成方连片的设施农业大棚氤氲着浓浓“春意”。原本习惯在家“猫冬”的农民,正在为一年中收益最好的时节忙碌,一车车新鲜瓜菜从这里销往国内外市场。

  种在戈壁上,天冷效益好。目前已有6万多亩的规模,亩均收益超过3万元……这种“石头缝里蹦金子”的戈壁农业,因何而起,缘何而兴,有何特点,前景怎样?

  带着诸多疑问,记者一行冒着严寒,踏上河西走廊,辗转酒泉、张掖、金昌、武威、嘉峪关五市,探寻戈壁农业的“前世今生”与发展走向。

  在茫茫荒漠上探路富民农业新空间——千里河西走廊,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创新的沃土。四千年前农耕文明在此起源,如今戈壁农业的探索与创造,不仅给荒芜的戈壁带来了一抹亮丽的绿色,还燃起了河西地区生态美、生活富的希望火光,开辟了一条乡村产业兴旺的新“走廊”

  “陇中苦瘠甲于天下”。陇中之苦,根在缺水!总面积超过两个福建的河西走廊,降水稀少,蒸发强烈,可供农耕的绿洲面积仅占7.1%,90%以上是戈壁荒漠,是典型的地大物“薄”地区。

  水土资源条件的严重“先天不足”,将河西现代农业发展的“天花板”压得很低。如何在保护好祁连山国家生态屏障的大前提下,按照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要求,另辟蹊径,构建优势产业格局,夯实农业农村经济基础,成为摆在新一届甘肃决策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2017年4月,履新甘肃不足一个月的省长唐仁健在酒泉等地调研中,发现了一种源自基层的农业创新模式,不禁眼前为之一亮、思路为之一振!

  这种模式的基本特征是,把荒滩戈壁与光伏、祁连山冰雪融水等资源结合起来,与有机质栽培、设施种植、高效节水等先进技术组合起来,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经过充分研究论证,甘肃省委高度肯定了这一具有革命性的农业生产方式创新。当年5月,甘肃省委书记林铎在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要推动戈壁农业建设,形成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资源禀赋相匹配的现代农业发展区域布局。随后,甘肃省政府印发《关于河西戈壁农业的发展意见》,目标是5年内建成30万亩。

  今年1月,甘肃省委常委、副省长宋亮在听取农业工作汇报时强调,要把戈壁农业发展成为甘肃河西地区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农业转型升级新的支撑点。

  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陈青向记者介绍说,河西走廊地区集中分布着1亿多亩戈壁、1.8亿亩沙地,其中1500万亩戈壁和荒漠可进行开发利用。“有效利用戈壁滩,这需要超常思维,更需要勇气和智慧。”

  干天之木,非旬日所长。戈壁农业如今承担起河西生态美、生活富和乡村振兴的使命,并非偶然,而是汲取了河西人不懈探索与创新的成果。

  穷则思变,在“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的戈壁上做到“变则能通”,离不开艰辛的付出与持续的努力。

  “戈壁农业的拓荒之旅,缘起于上世纪90年代。”甘肃省政协副主席、省农牧厅厅长康国玺说,当时在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沙产业理论”的影响和启发下,河西地区开始探索在戈壁上发展设施农业,种植耐风沙、抗旱寒的经济作物。

  然而,探索戈壁农业可谓“一山放过一山拦”:农业用水需求与戈壁干旱缺水之间的矛盾如何破解?规模化农业开发与戈壁生态脆弱之间的矛盾如何处理?农业种植与遍地石头没有土的矛盾如何克服?作物生长要求适宜光热与戈壁烈日严寒之间的矛盾如何突破?戈壁设施农业投入大与河西地区经济基础较弱之间的矛盾如何弥合?

  “戈壁自然条件与农业生产需求之间诸多天然的矛盾让人望而却步。”张掖市农牧局局长蒋世兴回忆说,在戈壁上发展设施农业,农民都觉得这是天方夜谭,石滩里怎么可能种菜、种庄稼。

  1995年,张掖市“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出现了。他叫宋有年,是位有抱负的企业家,这位被称为“敢把希望种在石头上的人”,凭着勇气与执着,通过拉土垫土、植树种草、打井建棚,竟然出人意料地在戈壁上种出了高品质的人参果、圣女果。他当年高价从以色列全套引进的微机控制“十连棚”,成为河西一景。

  “有了成功的范例,整个河西走廊都受到了鼓舞。”蒋世兴说,由于引进温室、借土种植、打井抽水在戈壁种瓜菜投资太大、收益率较低,率先发展起来的并非果菜,而是对水、土要求相对较低、效益较好的戈壁温室食用菌栽培。

  “目前,在戈壁种蘑菇已经很成熟,我们就想尝试通过无土栽培,把蔬菜种植搬到戈壁滩上。”酒泉市肃州区蔬菜技术服务中心主任张国森说,开始是最难的,缺少可以参考、借鉴的经验,戈壁蔬菜温室怎么建、朝着什么方向建,土壤的替代品怎么配,种什么品种,只能边干边研究,捋出问题和矛盾,变着法子做试验。后来,随着政府支持力度加大、科研专家带来新技术,设备、原料企业落户,项目投资增加,营销物流建设,问题越减越少,成本越降越低,效果越变越好。

  从土方法的改造,到对新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从政府鼓励引导、农民和本地农业工作者自发探索,到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的加入。倾注了河西农人的巧思和智慧,聚合了多方力量和资源,一套有特色、技术高、成本低、效益好的农业新模式、新业态,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2017年,在甘肃省委、省政府的重视与推动下,集“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于一体的戈壁农业迎来了一个新的历史节点,规模呈现了爆发式增长,收入水平亦创新高。

  “去年一年新发展3.4万亩戈壁农业,一年的成果就超过过去多年的总和。”康国玺说,伴随规模扩大、产能提升、产业配套成熟,过去与大型商超对接实力不足、出口国外条件不具备的难题逐渐解决,戈壁农产品绿色有机、口感好等优势开始凸显,价格上去了,效益大幅提高。

  河西人民在被戏称为“受虐”植物天堂的戈壁上大胆求索特色农业突围之道,颇具前瞻性和历史眼光。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产品消费升级、国家蔬菜产业重心西移、“一带一路”建设,让河西戈壁农业踏入了发展的大蓝海和大风口。

  在集成创新要素中打造农业新业态

  ——技术领先的节水灌溉体系,变废为宝的“人造土壤”绿色循环,独具特色的戈壁温室结构,戈壁农业不是简单地将大棚建在戈壁上,而是设施装备先进、科技集成水平高、综合生产能力强、生态环境友好的农业生产方式革命性创新

  河西走廊是我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不仅关乎甘肃未来的发展,对于我国国家安全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戈壁缺水少土,环境脆弱,光热丰富但“桀骜不驯”,要营造出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条件,还不影响戈壁生态,这无异于“在刀尖上跳舞”。

  当我们把视线转向具体实践,就会发现戈壁农业模式所具有的革命性特征,最主要在于,以技术集成创新破解瓶颈、趋利避害,在“不新打一口井、不新增用水总量、不改变地表结构”的坚守下,营造出适宜农业生产的水土光热条件,在利用与改造戈壁的同时保护了脆弱的生态,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而其中的真谛可以归纳为“节”“造”“创”三字诀。

  水是“节”出来的——

  水是河西走廊的生态命脉,“有多大一股水,就有多大一片绿洲”“有水成绿洲,无水是沙漠”。在河西走廊有限的水资源基本饱和利用的情况下,要保证生态不恶化,就不能新打井、不许新增用水量,这是底线也是红线。

  严格约束下,戈壁农业用水只能从“节”字作文章。一方面,通过开展农田灌溉节约用水、建设水利调蓄设施拦蓄洪水与河水、实施农业水价改革严控地下水等措施,将大田节省下来的水,就近输送至戈壁设施农业大棚;另一方面,戈壁农业自身苦练节水“内功”。

  “以前水浇地,现在水浇苗”,智能化滴灌、喷灌让戈壁农业最大限度减少用水成为可能。在酒泉肃州区戈壁农业产业园,农民对节水滴管技术编出了夸赞顺口溜:“拉个细管管,开个尕眼眼,滴着几点点,湿得一片片。”而相关技术和设备在河西走廊推广、普及,要归功于酒泉市一家叫大禹节水的上市公司。

  大禹节水集团行政部负责人张琴说,公司针对戈壁农业需求,定制化开发了低成本、高效率的全套节水灌溉解决方案,技术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价格只有进口产品的1/3。

  戈壁农业节水做得好,但发展规模达到30万亩后,需水量也会非常大,经测算,30万亩戈壁农业年需水量为2.1亿立方米。对此,甘肃省在《甘肃省“十三五”高效节水灌溉发展规划》中提出,“十三五”期间河西地区年新增节水量为4.1亿立方米,可以在保持用水总量平衡的“硬约束”下,满足戈壁生态农业生产用水需求。

  “按照省里的规划,张掖全市要新建12.7万亩戈壁农业,这是以水定地科学考量的结果,建成后年需水为6500万立方米。”据蒋世兴介绍,通过平田整地,修建水库、塘坝、保温蓄水池,衬砌渠道,推广地膜、喷灌、滴灌等技术,每年从农田中新增节水量绰绰有余。

  通过耕地节水供给戈壁农业,极大提升了用水效率。甘肃省农牧部门提供的数据表明,戈壁农业每立方水的产值达到了83元,是耕地温室用水效率的2.7倍,是玉米制种用水效率的近14倍。

  看来,只要念好“节”字诀,不仅戈壁农业有水用,而且河西生态亦无忧。

  土是“造”出来的——

  “与沙漠农业相比,在戈壁滩上发展农业实际上更具挑战。”张国森略带自豪地说,沙土虽不肥沃,但容易改良,而到了戈壁中,除了大小石头,就是粗砂粒,挖地三尺也很难见到土。

  最初挖坑挖槽、借土回填的办法,成本很高,也破坏戈壁地表,而且解决不了冬季土壤保温问题,非长久之计。

  “农作物生长需要的是各种营养元素,并非无土不可,无土栽培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完全可以跳出土壤造‘土壤’。”在甘肃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颉建明等专家的指导下,河西农业工作者开始配置土壤的替代品——有机基质。

  据张国森介绍,造“土”试验搞了好几年,配方研发了10多种,但规模化过程中难以精确营养配比、充分腐熟发酵和彻底除虫杀菌,而且连茬种植导致基质退化问题也没解决,效果一直不理想。

  直到2015年,一种有机基质枕被成功研制,河西戈壁农业“缺土”难题才迎刃而解。

  记者在肃州区西洞戈壁农业产业园区的温室中看到,一棵棵长势喜人的爬藤番茄已有近1米高,一株株盛果期的西葫芦硕“瓜”累累,而它们都是长在由两条黑色塑料管串起来的一个个80厘米长的白色大包里。据了解,黑管是高效精准滴灌管,大包则叫有机基质枕,枕内的基质就是供作物生长的“土壤”。

  园区不远处就有一家建在戈壁滩上的“土壤工厂”——酒泉康多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每年生产3万立方米有机基质枕。“我们利用秸秆、畜禽粪便等生产的基质枕完全生态有机,外包装也可循环、可降解,当基质枕使用期限一到,我们会将包装连同剩余基材回收加工再利用,避免了污染环境。”公司总经理苏海说,由于基质枕价格低廉、使用方便,养分配比精确,没有土传病害,保温保水保墒效果好,不改变地表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改善戈壁土壤环境,加上省水省力省工,很受当地农民欢迎。

  “现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配方的基质枕,已经成为河西戈壁农业的‘标配’。”据甘肃省经作站副站长张学斌介绍,戈壁无土基质栽培的推广使戈壁农业建立了“三元双向循环”的生产模式,每亩温室一年可转化、循环利用农业废弃物40余立方米,不仅解决了农业面源污染难题,而且实现了农果蔬结合、农牧互补和资源再利用的绿色循环发展。

  “目前,我们的造‘土’研究还在继续深入。”甘肃农业大学副校长郁继华说,专家团队正在试验、开发每种农作物最适宜的基质配方,以期实现农作物在专属定制的“土壤”中更好、更快生长。

  高效能戈壁温室是“创”出来的——

  在山东寿光乃至一些北方地区,设施大棚换代升级早已风生水起。不可同日而语的是,在河西大漠戈壁,温室大棚的每一步发展都充满了创新、饱含了艰辛。

  河西日照时间长,光热资源丰富,多数地区全年日照在3000小时以上,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及干物质积累且病虫害少。

  “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这是优势但也有弊端。”据甘肃省农牧厅高级农艺师张永祥介绍,光热适宜农作物才会快速生长,而在戈壁滩,冬天气温低至零下20摄氏度,而温室气温要达到25摄氏度、地温要达到18摄氏度,温差超过40摄氏度;而夏天,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昼夜温差下,白天要防晒,晚上却要保温,控制光热平衡难度很大。

  为了使戈壁“任性”的光热资源为“棚”所用,在深入把握气候规律的基础上,戈壁农业工作者因地制宜开展创新,在日光温室技术上取得了诸多突破。

  酒泉市肃州区戈壁现代农业产业园于2009年启动,在9年的时间里,从50座温室发展到了由银达、总寨、西洞3个子园区构成的1.5万亩的规模。

  在记者看来,这个园区就是一座戈壁温室的“博物馆”,从中可以洞窥河西戈壁温室发展的历程梗概。

  进入园区之前,远观万亩温室,感觉千室一面;而走进园区一看,这些温室建筑材料、尺寸规模、外观结构等方面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

  据了解,2009年的第一批温室大棚是红砖砌墙、围上砂石、焊接拱架,长度只有50米、跨度仅8米、高3米;在不断改进中,近两年使用的主打建设方案,是就地取石、加上水泥堆砌出墙体,使用装配式钢拱架,长度有80-100米,跨度达10-13米,高度5米。“现在,新一代全钢架装配式墙体方案已经试验成功,只需将钢架模块拼装起来,蒙上再生毡,再由挖掘机往里填满砂石即可完成墙体施工。”张国森说,这种温室大棚建设快捷,能提速7-10天,建造成本可节省1/3,接下来这种温室将成为“主流”。

  温室的不断升级,带来的不仅是劳动投入的减少、建设速度的加快、结构强度的提高,而且是种植面积与空间、抗风和保暖性能、采光与通风条件的持续改善。

  “我们的温室日光管理系统、温室结构设计已经获得11项发明专利,具有一系列独有创新,在经济性、建设和使用上是最适合戈壁的。”总寨镇戈壁农业园区管委会主任闫生军告诉记者,通过和甘肃农业大学等院校合作,目前戈壁温室开展科研试验36项,技术集成达28项,并且还将进一步改进和升级。

  创新永远在路上。目前,戈壁农业工作者正与太阳能光伏技术专家,联合研究、攻关如何高效率、低成本利用太阳能,低能耗、甚至零能耗解决冬季夜晚基质枕加热保温的难题。

  “节、造、创”三字诀不仅展现出河西人“逢山开路”的精神,更体现了基层群众无限的创造力。

  在提质增效中激发戈壁农业新动能

  ——开放多元的融资格局、链条完整的产业结构、绿色优质的产品品质、顺畅广阔的销售渠道、共建共享的利益联结……戈壁农业需要创新机制激发新动能,为落后地区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提供跨越式发展范本

  一亩戈壁地上“新农田”产值100万元,这不是神话,这是张掖市民乐县一家戈壁农业龙头企业订下的2018年年度目标。“戈壁农业发展定位要高,增产只是基础,提质才是导向。”甘肃省委、省政府对河西五市明确指出,戈壁农业不是简单地在戈壁建温室,而是要以戈壁特色种植为抓手,推动整套现代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健全,倒逼整条现代农业产业链条的升级和完善,打造出现代化的绿色农业生产集群,最终提供优质安全美味的特色农产品。

  事实上,戈壁农业是一项农业领域的高科技、高投入产业,有门槛有风险,既要搞好“顶层设计”,又要因地制宜“接地气”,既要市场化运作,又要用好“有形的手”。在发展的“大风口”面前,河西该怎样拓展新空间、展现新作为——

  钱从何来?

  从经济实力来看,河西五市整体上底子薄、基础弱、财政收入低。而戈壁一直是农业的真空地带,所有基础设施都要从零开始、从头建起,涉及的具体投资种类多、额度大。

  以张掖市为例,《张掖市戈壁农业发展规划》(2018-2022)对新建12.7万亩戈壁农业所需投资进行了详细测算:温室大棚建设,总投资87.84亿元;配套的土地整理、灌溉水利、田间道路、输电工程、冷链物流、基质工厂、菌种与发料、育苗中心、技术研发、防风林建设,总投资43.35亿元。

  这意味着,亩均戈壁农业综合投入达15万元,在河西走廊要实现新增面积的总目标,需投资450亿元以上,这些资金将由财政投入100亿元,由金融机构信贷资金、企业及社会融资解决350亿元。在一般人看来,也许这算不上一大笔投入,但对当地而言,就算“巨资”了。

  “仅凭政府之力无法实现,戈壁农业真正的投资主体是社会资本。”省农牧厅副厅长杨祁峰说,甘肃省以优惠政策作为“磁铁”吸引外力参与,出台了包括税收减免、用地优惠、定向补助、先建后补、以奖代补、完善农业保险等在内的多项优惠和支持政策。

  在用好财政资金方面,甘肃省2017年用于戈壁农业投入1.2亿元,未来5年还要增加15亿元;据介绍,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将提供7.5亿元专项支持,国家农业、水利、扶贫等专项资金也在争取中。

  在金融支持上,引入了多种金融工具,通过政府出资的担保公司、千亿元特色农业发展专项贷款、产业投资基金等,提供担保、信贷、投融资等方面的优惠和便利。省农业信贷担保公司董事长唐功龙说,公司正在对投身戈壁农业建设的主体做快捷灵活多样化的担保抵押融资服务。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目前,河西五市引资情况成效良好,已实施或储备的戈壁农业项目投资就已经达到了122.34亿元。”原任甘肃省发改委副主任、现任酒泉市长张安疆说。

  由谁来干?

  市场经济条件下,当然需要吸引更多市场化主体进入。

  充足的阳光、干净的空气、清纯的祁连山雪水、无污染的生态环境,让发展戈壁农业成为河西走廊的绝佳区域;在戈壁荒滩修建设施农业,不产生耕地流转费用,土地成本大幅下降,还能实现连片开发利用。这为不少农业企业青睐河西戈壁农业奠定了良好基础,这也是去年一年就新增3.42万亩的原因所在。

  陕西海升集团是闻讯而来的大型龙头企业之一,已圈定戈壁地2000亩,在张掖市民乐县建设现代智能温室工业化栽培生态示范项目,项目总投资4.8亿元,打造亚洲单体规模最大、种植技术最先进、节能环保程度最高的20万平方米现代智能玻璃温室。据张掖海升公司副总经理姚嘉介绍,项目预计今年投入运营,主要种植串番茄和种苗,亩效益将超过100万元,可以带动3300户农民增收。

  在兰州做了25年蔬菜批发生意的河南商人郭贯党,2013年在张掖市甘州区投资4000多万元发展戈壁食用菌,以用工或订单方式带动周边农民人均增收5万-8万元,现在日出海鲜菇3万斤,在西北市场上供不应求。2017年他又签订了1000亩戈壁滩,准备扩大规模。

  酒泉市肃州区农民王玉霞联合1200户村民,在2013年发起成立陇塬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现在已有大小戈壁温室近2000座,年产值达5500多万元,蔬菜远销上海、广州、西安等地。

  在河西辽阔的戈壁上,像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我们相信,越来越多的资本和市场主体会在戈壁农业规模效益、品牌效益、市场效益的吸引下,来到河西戈壁滩上点石成金。”张掖市委副书记莫纪宏的看法正在被印证。

  产品咋卖?

  无污染、纯绿色,戈壁上生长出来的农产品,品质更好、溢价更高,充分说明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

  “1公斤黄瓜、西葫芦的售价在市场高位时甚至要卖到60元。”——这是戈壁果菜的品质优势所决定的,也是市场的选择。

  “好酒也怕巷子深”,在戈壁农产品对接大市场上,河西五市正各展其长、各显神通。

  去年,酒泉市优质戈壁农产品通过上海市场检验检疫,与上海蔬菜集团及上海江桥蔬菜批发市场签订了蔬菜产销战略合作协议,酒泉由此成为供应上海的第28个“菜篮子”;张掖在中国-东盟博览会上举行了绿色有机农产品推介会,签订1.3亿元供货订单。

  随着我国东南部产业结构调整,国家蔬菜产业重心逐步由东南沿海地区向工业化污染较轻的西北优势区转移,甘肃被列入了农业部西北内陆出口蔬菜重点生产区域和西北温带干旱及青藏高寒区设施蔬菜重点区域,戈壁上生产出的优质蔬菜和其他农产品市场前景广阔。

  “河西戈壁农业发展的目标,不仅是要立足西北、辐射全国,而且要充分借助‘一带一路’东风走出国门,成为中亚、西亚、南亚地区富有竞争力的‘菜篮子’产品生产供应基地。”甘肃省委、省政府的这一战略市场定位,既是基于科学的目标市场分析,同时也是对自身打开国际市场能力的自信。

  在甘肃商务厅关于戈壁农业市场的调研报告中,有着这样的记录:西北其他五省区冬季气候严寒,反季节蔬菜生产能力严重不足,冬春季蔬菜需求量极大;中亚、西亚国家果蔬自给能力极低,哈萨克斯坦40%以上依赖进口,吉尔吉斯斯坦自给率只有12%……

  在区位物流通道方面,2017年,在甘肃省委、省政府的努力下,“天马号”“兰州号”中欧国际货运班列开通,兰州、天水、武威三大国际陆港建成,兰渝铁路通车,中新南向通道海铁联运班列运行,内陆沿海沿边大通关协作机制建立……为戈壁农产品“扬帆出海”打通了多条快速便捷、运价低廉的运输线路。

  在保护利用戈壁中贡献农业新方案

  ——从二十多年前农业资源匮乏之地的拓荒者,到如今成为特色农业发展新模式新业态的领航者,戈壁农业的探索和经验弥足珍贵。河西走廊戈壁农业模式的渐臻成熟,为全球提供了高效改造利用戈壁的中国方案

  向戈壁要耕地、向节约要水源、向科技要产量、向光热要品质,戈壁农业实现了在自然条件不具备、不充分的情况下,通过借助品种改良、节水引水、光热控制、调配基质等现代科学技术,成功改造、模拟、创造、重构作物生长条件,突破了传统农业对水、土等自然条件的高度依赖,在“非耕地”上实现了规模化的农业生产。

  作为一种新业态、新模式,戈壁农业的内涵异常丰富——资源利用创新、农业生产方式创新、资源聚合创新、技术集成创新、管理模式创新、生态开发保护创新……

  作为古代中国内地通往西域的战略要道和丝绸之路上的黄金地带,拥有辉煌过去的河西走廊,是我国西北内陆著名的灌溉农业区和西北地区最主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经济作物集中产区,形成了历史悠久的绿洲灌溉农业。然而,相比于18块绿洲,与其相邻分布的戈壁、沙漠更为广袤。让农业从有限的耕地上走出去,如今戈壁生态农业已经结出累累硕果。

  如果说以色列是“沙漠农业”的创立者,那么,我国甘肃“戈壁农业”必将在人类产业发展史上留下闪光的一页。

  相比于适宜发展戈壁农业的1500万亩戈壁,30万亩显然十分有限。记者通过对最为关键的水、基质资源计算,发现戈壁农业在河西走廊的前景非常广阔。

  戈壁农业节水技术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以色列作为全球节水灌溉的先锋,农业灌溉用水实行配额制,每公顷年用水量3900立方米,折合亩均年用水量260立方米。目前,我国河西戈壁农业亩均年用水量为600立方米,随着技术改进,还可以进一步节水50%以上。

  河西走廊虽然缺少水,但是只要节约就够用。据中科院研究表明,祁连山每年提供给河西走廊约72亿立方米水资源,其中约10亿立方米为稳定的大陆性冰川融水,约62亿立方米为充沛的山区大气降水,这些水的90%都成为农业用水。

  在基质使用上,戈壁农业亩均每年循环使用有机基质5吨,而河西地区每年都有丰富的秸秆和畜禽粪污及其他农业废弃物,可用于加工生产有机营养枕、饲料和有机肥,足以支撑戈壁农业基质需要。

  综合以上对两大重要制约要素的数据分析,我们看到,河西走廊的资源禀赋最多可以支撑上千万亩的戈壁农业,达到了河西戈壁总面积的1/10。

  放眼中国及全世界,可以发现,戈壁农业更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戈壁是世界上面积巨大的荒漠与半荒漠地区之一,我国约有8.5亿亩戈壁,全球其他地区有超过60亿亩戈壁,其中很大部分为坡积、洪积、冲积型戈壁,这意味着具备与河西戈壁类似的条件——有一定水源且与农田和居住区相邻,如我国新疆内陆盆地边缘戈壁,广袤的中亚和北非地区的山前冲积扇戈壁,条件具备,利用改造便指日可待。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仅不到沙漠农业模式建设成本一半的河西戈壁农业模式,有望为绵亘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所经的中亚浩瀚大地,以及“海上丝绸之路”所经的北非的戈壁地区,提供成熟、廉价的戈壁农业开发建设的经验、技术、方案和模式,帮助这些落后国家将闲置的戈壁荒滩转化为可利用农业资源,发展特色现代农业。

  农,天下之本,万民之命。河西戈壁农业丰富了农业的内涵、拓展了农业的可能性边界,标志着人类在认识和能力上利用自然发展农业水平达到的新高度,为全球全人类提供了宝贵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采访组成员:唐园结李炜焦宏吴晓燕高杨王小川鲁明周鹏飞)

实时热点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