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三农新闻农经视讯

中国力量:精准扶贫引发中国乡村“嬗变”

三农 来源:央视网 2017年12月28日 09:21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央视网消息:提到“乡村中国”,很多人首先会联想到乡野间的独特风景和质朴村民的美丽心灵!但乡村中国,有美丽,也有无法想象的贫穷。精准扶贫纪录片《中国力量》摄制组带你走进这些不一样的“乡村中国”,了解那里乡民们的生活环境,切实感受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

  “悬崖村”的痛和变

  还记得那个爬悬崖上下学的孩子们吗?还记得那个几乎与外界隔绝的村子吗?

“悬崖村”

  都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在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阿土列尔村却有一条比“蜀道”更难的天梯路。这个在海拔1400多米的村庄,人均土地只有0.07公顷,一条让人看了腿软的“天梯”是连接村庄与外界最近的道路。这条垂直800米,角度近乎垂直的天梯,不仅是山上村民与外界沟通的纽带,也是当地孩子们上学的必经之路。正因为这条天梯,阿土列尔村被称为“悬崖村”。

“悬崖村”

  “悬崖村”有139户,贫困户有44户,接近三分之一还没有脱贫。村子耕地少,村民们每天只吃两顿饭,基本都是土豆和苞谷。村中有一对彝族兄弟——29岁的莫色拉洛和25岁的莫色拉博。哥哥拉洛结过两次婚,弟弟拉博和父母住在一起,家中只有三亩地。拉博除了放羊种地,还偶尔下山到工地打工挣些零用钱,可日子过得依然拮据。

“悬崖村”

  世外桃源般的环境,虽使村民免受了外界干扰,却也阻碍着当地脱贫致富的道路。“无路可走”的悬崖村,旅游成为了首选产业。当地政府力图通过开发旅游解决当地贫困问题,“悬崖村”第一书记帕查有格为了能够帮助村子脱贫,建起了一支青年突进队。

“悬崖村”

  在绝壁上搭钢梯,最大的难题是是材料搬运,外来工人不熟悉路况,搬运起来危险性大,帕查有格组成的这支青年突击队派上了用场,他们硬是靠着人力将修建钢梯所需的40吨钢材全部搬上了山。当通路的第一天,孩子们便第一次攀爬着新天梯回到悬崖上的家。

“悬崖村”

  “悬崖村”展开旅游脱贫,古老的“悬崖村”一点点开始改变......

  如今,“天梯”变成了钢梯,背包客开始陆续进村。帕查有格鼓励“悬崖村”开展探险体验旅游,引来了一波又一波的“驴友”。拉博也从一名放羊娃变成了一名攀岩领队,除了保护游客外,拉博还利用覆盖悬崖村的网络直播,向外界推介自己的家乡。

“悬崖村”

  多少年来,土豆和玉米一直是“悬崖村”村民赖以生存的主要农作物,帕查有格知道这些单一的农产品只能换来口粮,却换不来钱。他根据地理优势,鼓励农民大力推广脐橙、核桃、青花椒等经济作物的种植。

  “悬崖村”的痛和变,折射出大凉山扶贫的急和难。中国12.8万个贫困村,每一个村的脱贫,都是一场攻坚战。

  可续续发展的龙脊镇大寨村

  假如把“悬崖村”比作彝族在艰苦环境下生存的“活化石”,那“龙脊梯田之乡”广西龙胜县,则是瑶族在大山深处繁衍生息的“博物馆”。深山沟壑、人多地少、土流失严重,秀丽的风景难以掩饰住贫瘠,巍峨的大山阻断了山里人通向外界的致富道路,村民经济收入来源非常的单一。

广西龙胜县龙脊镇大寨村

  龙胜县大寨村的潘家是一个老弱病残的家庭,家里人口多又缺少壮劳力,年近七十的潘桂芬从六点开始,每天要劳作15个小时。潘家有8亩地,又外包了20多亩,是大寨村种田最多的人家。由于连续降雨,一家人赖以生活的稻田有几处田埂被冲跨,家中90多岁的老父亲,两个月前不慎滑倒摔成骨折,贫困因为这些变故而愈加加重。在大寨村,潘家是极特殊的贫困家庭,扶贫干部每周都要上门几次。

可续续发展

  龙胜有2000多年的梯田开发史,素有“世界梯田原乡”美誉。但如何让这里的旅游资源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当地政府打出的是全域生态游的概念。

可续续发展

  外面的游客来大寨主要是为了看梯田,为了不让游客失望,大寨村特意成立了一支梯田修护队专门维护景致。

  大寨村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了大批的中外游客的到来,这是大寨村和游客共同的狂欢。

  如今,龙胜形成“大节三六九,小节月月有”的特色生态旅游扶贫新格局。在政府产业扶贫政策引导下,潘家加入了民族游、梯田游的队伍。现在,大寨村的村民变成了“扛着犁耙种田地,唱着山歌搞旅游”的“两栖农民”。

中国力量

  望得见山水,看得见希望。这几年,以生态保护为旅游大前提的理念深入人心,中国建设美丽乡村的行动不断升级提速。

  无论是四川昭觉县的悬崖村,还是广西龙胜,他们都在努力地将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转化成金山银山的经济优势,让贫困百姓享受生态发展带来的红利。

中国力量

实时热点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