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三农新闻农经视讯

民族特色产品助力增收

三农 来源:经济日报 2017年12月13日 10:19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湖南省湘西州凤凰县山江镇老家寨的苗绣深受游客欢迎。 本报记者 苏 琳摄

  跨湖北、湖南、重庆、贵州4省市的武陵山片区,是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于一体且少数民族聚居多、贫困人口分布广、贫困程度深的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武陵山片区扶贫开发的牵头单位,国家民委根据中央的安排和部署,认真履行“加强调查研究、沟通协调和督促检查”的职责,充分发挥沟通、协调、指导、推动作用,统筹片区脱贫攻坚任务,探索出一条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新路

  武陵山片区横跨湖北、湖南、重庆、贵州4省市71个县(市、区),面积17.18万平方公里。这里山同脉、水同源、树同根、人同宗、民同俗。2011年,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武陵山片区率先启动了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

  联络员——

  不同于一般的挂职干部

  走进贵州省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朱家场镇鱼塘村、胡家湾村和詹家坳村三村的接合部,一片片油茶林郁郁葱葱。

  “我家的老茶林以前一亩地只能产3公斤油,自打阮教授帮助我们改造后,现在一亩地最高可以产油50公斤。”鱼塘村村民姚元明一边采摘油茶果一边乐呵呵地给记者算起了账。

  姚元明说的阮教授,是大连民族大学资源植物研究所所长阮成江,2014年4月9日,他带领油茶科研团队奔赴玉屏县,实地采样、分析数据,从上百个品种中“海选”出适合在当地大面积推广的油茶,每年可提供优质种苗300万株。3年里,阮成江每年在大连和玉屏间往返10余次,团队先后88次深入玉屏进行科技攻关,争取到油茶攻关专项科研经费535万元,先后组建了油茶研发中心、博士工作站、大连民族大学油茶实验基地、铜仁市油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服务平台。

  2015年11月份,鱼塘村、胡家湾村和詹家坳村的油茶林挂果,收获油茶果4万公斤,农户们开心地领到了第一份油茶收入。

  “我们刚来时,这里还是穷乡僻壤。”阮成江告诉记者,通过“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和“村集体+农户”的模式,他们选育的油茶优良品种和研发的丰产林技术已在铜仁市的玉屏、思南和碧江等地被广泛采用。下一步将全力攻克油茶“大小年结果”和“重大病虫害”难题,让科研成果落地,实现校地互利共赢。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校地合作平台的建立,在民族院校和武陵山片区之间架起了沟通协作的桥梁,促进了智力成果与资源的转化,增强了武陵山片区发展的内生动力。

  “按照目前的情况,一户农民种植5亩以上油茶,就有望实现精准脱贫和长效脱贫,油茶盛果期可达70至80年,一代脱贫可福及子孙几代人。”玉屏县县长杨德振说,国家民委派驻玉屏的联络员阮成江教授找准了他们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精准发力点。县里已将油茶产业定位为全县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积极与大连民族大学开展油茶科研合作。“力争在2020年实现油茶面积20万亩,油茶籽产量1000万公斤,产值2亿元的目标。”杨德振说。

  阮成江是国家民委派驻武陵山片区的第六批77名联络员之一。2012年年初,国家民委党组开始从国家民委机关、委属6所高等院校及文化事业单位,选拔选派司处级干部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前往武陵山片区担任联络员,至今已累计选派了244人。

  不同于一般的挂职干部,联络员担负着调查研究、沟通协调和督促检查三项职责。5年多来,联络员们走进山间、地头、村寨,着眼于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的“痛点”,并及时反映给组织,整合各类资源,对“痛点”进行靶向治疗,拿出了众多高质量的调研报告,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提供了参考:中央民族大学驻湖南怀化联络员进村入户,撰写了《五溪大地的忧思——来自雪峰山深处的乡村调查》等调研报告,相关调查数据和建议被采纳、吸收到当地的扶贫攻坚规划中;中南民族大学联络员集中力量开展调研,形成了生态补偿机制、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等调研报告;西南民族大学联络员深入研究片区人力资源和社会管理、民族文化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等问题,为片区发展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特色村寨——

  民族地区的一块宝

  作为我国最大的跨省市少数民族聚居区,武陵山片区居住着土家、苗、侗、仡佬等30多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片区总人口的40%。其自然风貌、资源禀赋、文化传统等富有特色,极具发展潜力。

  重庆市黔江区小南海镇的新建村,紧邻小南海4A级景区。该村分布着13个原始古朴的土家山寨——土家十三寨。在国家民委的支持下,小南海镇政府严格保护古村寨,合理规划,挖掘民俗文化,提升乡村旅游文化内涵,成功打造了“山歌发源地”“土家体育竞技场”等山寨特色大院。同时鼓励发展古村落民宿,在不改变原吊脚楼风貌的基础上改造民宿,共带动40余户贫困户脱贫增收。

  有了民族文化融入,旅游就有了“魂”。打糍粑、跳傩戏、唱山歌……小南海镇的特色民俗文化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2016年,该村吸引游客达30余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600余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890元,实现了整村脱贫的目标。

  国家民委在牵头联系武陵山片区脱贫攻坚工作中,着眼民族工作新思路、新探索,着力从片区的多民族优势中挖掘脱贫攻坚的动力,片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便是如此。“十二五”期间,中央和省级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共安排专项资金5亿多元,同时吸引、带动各类资金共同支持片区特色村寨建设。很多藏在武陵山腹地无人知晓的寨子,炫目亮相于世人面前。特色村寨建设在保护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又为乡亲们带来了收入。目前,武陵山片区已经有140个国家民委命名挂牌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覆盖苗、土家、瑶、侗、仡佬等少数民族。

  68岁的龙秋凤坐在青瓦红石的屋檐下,手中正飞针走线。她正在缝制的苗绣,几个月前就以500元的价格被一位上海游客预订了。此外还有7个来自北京和广州的订单等着她去做。若不是外地游客来到了山里的苗寨,过了大半辈子清苦日子的龙秋凤不会想到,这个苗家女子人人都会的看家手艺,竟然这么值钱。

  龙秋凤的家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老家寨。2013年,来自国家民委的特色村寨专项保护建设资金投到了这里。

  “4年总共400万元的资金发挥了巨大的杠杆作用,撬动了包括水利、住建等部门的各项资金3000万元。”凤凰县民宗局局长欧金辉对记者说:“有了钱,寨子里开始设计排污系统、修整石板路、改造墙体……也就有了你们看到的青山环抱,绿水长流。”

  如今,老家寨成为湘西旅游的一个重要目的地。各地游客慕名而来,而龙秋凤和姐妹们的手工艺作品,也被游客带出了大山。2016年,老家寨旅游收入达200万元。而旅游业的兴旺,也带动了全村手工业、服务业的发展。

实时热点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