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三农新闻农经视讯

“状元村”,腰杆又直了

三农 来源:人民日报 2017年12月08日 10:41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状元村”,腰杆又直了。

  村庄原名下灌村,2014年改社区,属宁远县湾井镇,因湖湘历史上首位状元李郃而得名。

  过去腰杆为啥不直?先来听个故事。几年前,县里整合近3000万元资金,想把下灌打造成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谁知钱来了,事却没办成。村民们回过神来,党组织软弱涣散,说话没人信,办事没人应,再好的事也不成。

  现在腰杆哪里直?且看村里变化:村民富,村貌新,青山绿水变金山银山。

  “十九大报告中有关党建的内容,我读得最细,没有党建引领,哪有现在的新貌?”社区党总支书记李乾旺说。

  “拳头打在棉絮上”

  人口超过1.4万,党员就有262名,对外,下灌人骄傲地自称“江南第一村”。

  可从前的下灌,总与脏乱差相伴。村民自嘲,“猪屎巷子狗屎厅。”斗殴骂架是常事,还出过人命。

  靠近九嶷山风景区,好山好水,还有丰厚的文化底蕴,2011年,宁远县整合各种项目资金近3000万元,计划在下灌实施新农村建设。

  外村为缺钱犯愁,下灌却为花钱发愁。

  “比如,修路要占村民的田,干部根本做不通工作。一有施工就有村民来阻拦。”老支书李乾福说,有的干部自以为有县委决策当“尚方宝剑”,颐指气使,可村民不买账。

  李乾旺半开玩笑地说,县委决策之后,全村最大的动静也就是“扫了三次地”。

  3000万元硬是没用下去,时任县委主要领导无奈地打了个比喻:“就像拳头打在了棉絮上。”

  问题还是出在党组织上。当时的下灌村由四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党总支管不了全村的事,四个村的干部各干各的。党员群众眼中,那时的党总支顶多算个“协调部”。

  组织没有凝聚力,干部没有上进心,村里的事哪能办得好?下灌作为软弱涣散党组织的案例,从此在县里挂了号。

  “协调部”变“战斗堡垒”

  2012年,李乾旺走马上任。新班子第一次开会,党员干部迟到、早退、打瞌睡,样样都有。李乾旺用小喇叭喊话,听进去的没几个。

  为解下灌之困,上级党组织没少花心思。

  针对软弱涣散基层组织,宁远县几年前就开始整顿。镇党委两位班子成员专门联系下灌,全社区7个网格支部都有镇上的驻村帮扶干部。镇里每年对社区党员干部开展精细化考核,结果与待遇直接挂钩。县里每季度对各乡镇进行基层党建交叉考核,排名靠后,面子上谁也挂不住。

  正向激励也在不断加码。这几年,村两委主要干部的报酬从每月550元提升到如今的2000元左右。县里每年还拿出指标,从村两委主要干部中定向招录乡镇公务员,让大家有奔头。

  有压力、有动力,党组织打铁必须自身硬,先从强党性、立规矩做起。

  第一条铁规是坐班。干部分单双日轮班,缺勤罚款,直接领导还要跟着受罚。李乾旺的外甥也是干部,缺勤照罚不误。第二条铁规是中午禁酒。一旦发现,罚款200元,先后有8名干部挨了罚。“三会一课”、理论学习、党性教育……一连串措施落到实处,原本一盘散沙的党组织有了战斗力。

  “村里如今的新班子,比以前任何班子都过硬。”老党员李万山说。

  “没理由发展不起来”

  70岁的五保户李荣松,戴上红袖章,不要一分钱报酬,自愿当起了村里的义务执勤员。“看着村里一天比一天好,我也想为大家做点事。”

  新班子的新气象,潜移默化中感染着村民。

  “以前,铺一条人行道,村民死活不让动工。如今,村里拓宽景观大道,又要占村民田地,总共涉及38户,一个星期全做通了工作。”前后对比,村民李初生感慨良多。

  点滴变化,也让县里对下灌重拾信心:打造乡村旅游,先后投入1.2亿元。273栋民居“穿衣戴帽”,景观大道拓宽,新建的文化广场成了村民们休闲的好去处……“脏乱差”的标签,连同6年前“有钱花不下去”的尴尬,彻底丢给了历史。

  但谁都明白,还得让村民们尝甜头,有奔头。

  反复盘算:山水秀美,文脉深远,是村里最大的优势。下灌流转土地300亩,建起花海公园,去年“五一”当天迎客14万人次,小车排队排到了邻村。今年国庆长假,门票收入超过50万元。

  李万山把自家1亩2分地流转到花海公园,租金加务工,每年收入9000多元。村民李民辉开起了农家乐,每月收入数千元。

  “要山有山,要水有水,要文化有文化,要战斗力有战斗力,没理由发展不起来!”立起旅游品牌,李乾旺信心满满。11月22日,下灌承办了湖南省冬季乡村旅游节的开幕式。

  “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下灌新生,正是鲜活注脚。

实时热点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