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三农新闻农经视讯

利用天敌来治虫,可行!

三农 来源:人民日报 2017年12月04日 09:09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甘蔗地里放蜂,增产、增糖、优质安全

  危害庄稼和蔬菜的小小害虫,除了喷施农药,还有没有其他好办法?作为农作物病虫害多发重发的国家,我国每年平均防控面积70多亿亩(次),绿色防控手段却仅为1/4。

  现在,在农业科研人员的努力下,一些蔬菜大棚和甘蔗、玉米地里,利用天敌来治虫,现实版的“虫虫大作战”正在上演!

  “小小的甘蔗螟虫,可是咱们蔗农的大敌。”站在丰收的甘蔗田边,广西农垦金光农场的总农艺师李庭化介绍,有的农民管甘蔗螟虫叫做“钻心虫”,防治不当可造成糖料蔗减产10%—20%,是糖料蔗生产的第一大害虫。

  “以前防治螟虫没有好办法,一年打3次农药。可是甘蔗长得快,一人多高的甘蔗田密密麻麻,只能靠人工钻进去打药,效率低、成本高。这么多年下来,甘蔗螟虫的抗药性也增强了,越来越难防。”李庭化说。

  2013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植保总站的推动下,金光农场尝试利用赤眼蜂来防治螟虫。“专家说螟黄赤眼蜂是甘蔗螟虫的最优天敌,早春时把这些赤眼蜂释放到甘蔗地里,可以极大地提高冬后自然环境下赤眼蜂种群的不足,压低第一代甘蔗螟虫的数量,进而控制全年数量的增长。”李庭化拿出一张边长约2厘米的正方形蜂卡,“这一张蜂卡上有1000头即将羽化的赤眼蜂,把它粘贴在甘蔗叶的背后,每亩地粘贴5张蜂卡就够了。”

  “‘以虫治虫’省人工,一个人一天能粘贴150亩地的蜂卡。关键是防治效果好,增产、增糖明显。蔗农每亩增收480元以上,制糖企业每亩蔗地多产糖45公斤以上。”李庭化介绍,几年推广下来,今年起金光农场5.2万亩甘蔗全部采用了放蜂治螟的生物防治办法。

  利用赤眼蜂来防治甘蔗螟虫、水稻螟虫等,只是天敌昆虫治虫的一种形式。在山东等地的蔬菜大棚中,瓢虫、丽蚜小蜂等被用来对付蚜虫、粉虱等害虫。

  “寿光是老蔬菜产区,害虫发生频率高,抗药性强,防治难度大。”山东省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郑礼告诉记者,在他们所做试验的甜椒示范棚里,一亩大棚只需放置10个丽蚜小蜂卡、一个生长季根据虫害发生情况放四五次即可。此外,用瓢虫对付蚜虫、用智利小植绥螨防治叶螨等,基本就能将害虫控制在危害水平以下,一个种植季只需用1—2次药,可减少化学杀虫剂用量70%—100%。

  专家介绍,天敌昆虫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有益生物,能通过捕食或寄生持续有效地控制害虫。与使用化学农药相比,应用天敌昆虫能够在生产源头上避免或降低农产品的农药残留,对环境无污染,使害虫不易产生抗药性,从而保障农作物安全生产,维护生态系统平衡。

  创新机制,科技联盟集聚国家力量

  郑礼的另一个身份是国家天敌昆虫科技创新联盟理事长。这个联盟是在农业部指导下、探索农业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的产物之一。联盟联合了全国多家天敌昆虫生产企业及优势科研单位,针对国内天敌昆虫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创新问题,集聚行业资源,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探索长效稳定的政、产、学、研、用“一条龙”合作机制。

  “利用天敌来治虫,虽然利用的是生物物种之间天然的竞争、捕食、寄生等关系,道理好懂,但要真正用起来,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却不少。比如大规模繁育、活体昆虫的包装、储运、生态环境区域协调的问题等,都有待联盟成员一起去研究解决。”郑礼表示。

  “搭建政、产、学、研、用的合作机制非常重要,可以把各方优势最大限度发挥出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植保总站站长黄光鹏介绍,广西是糖料蔗种植第一大省,也是农业大省,近年来一直探索推广绿色防控技术。2012年开始,广西植保总站与南宁合一生物防治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在全区示范推广释放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企业在设备、研发上有优势,合一公司建成了国内首条全自动饲养米蛾及收集米蛾卵的生产线,突破了螟黄赤眼蜂大规模繁育的技术瓶颈,使大面积防控成为可能。”黄光鹏告诉记者,由植保总站与合一公司联合攻关的科技专项——“螟黄赤眼蜂规模化生产和甘蔗螟虫大面积绿色防控技术联合攻关与示范推广”还获得了2016年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

  在寿光,天敌治虫还和另一项绿色防控技术——蜜蜂授粉结合起来。“相比人工点花,熊蜂授粉节省人工,还能提高西红柿的坐果率。”寿光蔬菜产业集团技术负责人国家进说,示范棚里的小西红柿每平方米产量50—55公斤,每斤售价高达10—20元。

  “天敌治虫和蜜蜂授粉技术都已研究很多年了,以前单项技术应用较多,如今我们充分利用国家天敌昆虫科技创新联盟各单位的资源和优势,集成技术示范应用,取得了更显著的效果。”郑礼告诉记者,在寿光蔬菜产业集团生产基地300多亩设施蔬菜上应用的成果表明,化学杀虫剂用量可减少70%—100%,明显改善品质,各种作物平均每亩增产12%—25%、减少6个用工,每亩节本增效3000元以上。

  据介绍,联盟自2016年5月正式成立以来,天敌企业与科研单位分工协作,优势互补,避免了低水平重复和各自为战,实现了成员单位之间强强联合。一年多来,联盟共创制了23种天敌昆虫产品,研发了设施蔬菜天敌治虫系列核心技术,建立了10个核心示范基地,示范面积近万亩,在设施作物推广应用面积10万余亩,在大田作物推广应用2100万亩,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推动产业化还需理念、政策、技术齐头并进

  尽管如此,受公众观念、技术瓶颈、政策扶持等因素的制约,“以虫治虫”在农业生产中的大面积推广仍然进展缓慢。天敌昆虫在我国的应用比例仅为1.25%,只有20多种天敌昆虫实现了产业化,天敌昆虫生产企业也只有几十家。

  “天敌昆虫作为绿色防控技术的一种,让农民接受需要一个过程,要从示范推广开始。”郑礼说,许多农民对化学农药有一定依赖性,对天敌昆虫不了解,不敢轻易接受生物防治新技术。同时,使用天敌昆虫也有一定技术要求,要掌握好天敌昆虫的释放时间、释放数量、释放方法等,操作不当会影响使用效果。

  南宁合一生物防治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宋一林说,这就对生产企业提出更高要求。企业应根据农民的使用需求和市场需求,加大研发力度,生产出更简便、实用的天敌昆虫产品;同时还要提高生产能力,克服天敌昆虫繁育的技术瓶颈,努力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生产。

  联盟常务副理事长、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张礼生则表示,目前我国天敌昆虫繁育和应用产业化水平较低,天敌产品种类少、生产规模小;天敌昆虫生产企业普遍弱小,研发能力不足。联盟虽然整合了部分研发资金,但缺口仍然很大。由于天敌昆虫产品的特殊性,加上销售市场不成熟,目前国内天敌生产企业和科研单位仍以研发和试验示范为主,投入大、产出少,急需国家财政资金支持。

  他建议,将天敌昆虫产业化纳入国家植物保护工程,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各地也应加大政策支持。同时对于应用天敌昆虫产品的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民给予资金补贴或物资扶持,提高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应用绿色防控技术的积极性。“联盟今后还应加强技术攻关,探索形成产品多样化的生产体系和技术模式,以满足不同作物、不同时期、不同害虫的防控需求。同时统一标准规范,推动制定并带头示范推广各种天敌昆虫产品生产的国家和行业标准等。”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首席专家张跃进则建议,要大力开展保护利用天敌知识的科学普及和宣教活动,让更多的社会公众了解天敌防控,更多的农民朋友应用天敌防控。

实时热点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