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三农新闻农经视讯

用“美丽”引领农村发展

三农 来源:农民日报 2017年09月21日 09:45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一座断桥、一条溪流、一处古宅,可以唤起小桥流水人家式的乡愁记忆,也可以成为乡村旅游中的游点游景。旅游移步乡村,正好碰上乡村发展的需求,乡村旅游也就逐渐成为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朝阳产业。

  而现实是,农村私搭乱建,垃圾围村、围镇、围景点,垃圾、污水处理设施滞后。乡村旅游在“脏乱差”的农村面前看得见却够不着。

  6月-8月,以治乱、治垃圾、治污水、治农业面源污染为重点,解决农村“脏乱差”,山西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农村环境集中整治行动。8月中下旬,由山西省农业厅、住建厅等部门组成的督察组分赴11个地市对这项工作督察考核。

  “这是山西省多年来动员最广、声势最大的一次农村环境整治行动,各级各部门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推动力度前所未有,社会各界和农民群众参与的广度前所未有,整治效果前所未有。”山西省人居办主任、农业厅厅长关建勋说。

  事前有推进会,事后有考核,既看实效,又重长效,既与生态修复结合,又统筹脱贫攻坚。山西农村人居环境的大扫除,提升了农村发展水平和农民获得感,也为家乡美支撑农民富奠定了基础。

  让村庄洁净敞亮

  211省道在寿阳县温家庄村和一家驻村煤矿之间穿过,隔开了煤矿,却止不住煤灰。村里人到矿上打工挣钱,但代价是煤堆遍村,煤车轧过的道路坑坑洼洼。

  习惯了煤堆乱放,也就习惯了垃圾乱倒。时间久了,村里的一条水渠也被堆满了垃圾。村民都是绕着走,看不得、闻不得。

  生活垃圾一直是农村环境治理的难点和痛点。环境整治行动以来,寿阳县一方面要求煤矿企业进行防尘、防污处理,一方面建立农村垃圾处理制度,形成了垃圾桶、保洁员和垃圾清运车进村,在3-4个村建设一处环保地埋垃圾中转点。

  如今,煤矿在煤堆上覆盖了防尘网,温家庄村每家每户多了一个垃圾桶,村里安置了4个垃圾箱,垃圾进桶再进箱,最后由清洁车运出村运往中转处理站,基本实现了不落地。

  记者发现,目前山西很多农村采用了像温家庄村一样的垃圾集中处理方式,实现了从垃圾围村到垃圾出村。

  在实现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的同时,寿阳县试水农村环境卫生设施运行和保洁的长效化。引入社会资本,与山西工业装备安装有限公司合作,投资1.7亿元,建设填埋场、渣土场、中转站,对生活垃圾进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

  平遥县洪善村是镇政府所在地,村里的主干道也就成了人流密集地。商家乱搭、小贩乱摆使并不宽的街道更加拥挤,环境治理也难以进行。

  6月以来,洪善村将村主干道划为七片,村干部分别成为7个片区治乱拆违的负责人。先制定出违建拆除标准,按照离公路最近、房屋最烂作为第一批拆除对象;再按照离街道的距离、手续证件等实行积分制,定出拆除顺序。

  政府主导、村干部带头、处置情况公示,一个月的时间,洪善村的主干道变了样:笔直通畅,左右达30米宽,有了绿化景观,人车各行其道,临街商铺整齐划一。

  治乱、治垃圾,村庄得以美化,也有了精神。许多村庄没了昔日刺眼的墙体广告标语,而是添上了各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墙。

  如今,山西越来越多的村庄经过环境集中整治变得干净、亮丽。一个个村庄成为一道道别致的风景。

  秸秆还田粪污进厂

  农村环境治理中,农业面源污染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这也成了山西这次集中整治的一个重点。

  平遥县是以玉米种植为主的农业县,玉米种植面积达50余万亩。通过推动秸秆机械化还田、生物腐熟还田、养畜过腹还田,秸秆还田面积30万亩,秸秆还田率达到60%;开展玉米秸秆基料化处理,利用全县种植食用菌双孢菇80万平方米,一年两茬,每年每茬用玉米芯4万吨;促进种养结合,鼓励养殖户通过青贮、氨化、微贮等工艺措施,目前该县秸秆饲料化量达12万吨,秸秆利用面积达10万亩。

  除了秸秆还田、基料化的传统方式外,山西还积极与企业合作,探索多元化转化利用。

  寿阳县玉米播种面积60万亩,年秸秆产量近50万吨。传统的技术和方式不能解决秸秆的存量。

  转换思路,寻求合作。该县依托鑫世泰绿色能源有限公司的秸秆生物发电,满负荷年消化秸秆25万吨,年产生草木灰1万余吨用于还田。开发秸秆固化成型燃料加工,建成燃料加工企业2家,燃料加工利用秸秆5万亩,年生产能力5万吨。

  据统计,寿阳县秸秆年加工消化近25万吨,再辅以配合还田等方式,秸秆年利用率达到90%,一套集秸秆打捆、收集、储藏、运输、加工利用体系初步形成。

  针对畜禽粪污问题,岚县与北京晓清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携手,利用秸秆和畜禽粪混合原料,采用中温高浓度发酵工艺,建成了循环经济产业园。养猪大县高平县筹资1500万元规划建设年处理规模7万头的病死猪加工炼油处理项目,来解决病死动物问题……

  秸秆粪污还田进厂,农田迈向生态化。

  乡村发展增活力

  三个月的时间,山西2.8万个行政村实现了环境集中整治全覆盖,共投入各类资金87.4亿元。整治乱搭乱建32.6万处;整治清理各类垃圾2593.5万吨,绿化面积3.2万亩;整治秸杆焚烧面积262.5万亩。

  这换来的是,乡村环境极大改善,乡村旅游方兴未艾,社会资本纷纷而至,为乡村注入活力的同时也为农村发展、农民增收注入了新力量。

  66岁的武继红在寿阳县城退休后,没有留在镇上养老,而是和老伴一起搬回了付家垴村,在院子里悠闲地种起了菜。“沿着笔直的柏油路一眼能看到村口,出行很方便,关键是村里的环境改善了,很适合养老。”

  “每天的清洁工作就是村里面的两条街道,早上下午各扫一次,都是水泥路,很好操持。”65岁的李玉梅除了打理3亩地外,如今又多了一份收入。在平遥县建立农村保洁队伍后,她成了村里的保洁员,一个月能拿到400元的工资。跟她一样,村里还有6名老人成了保洁员。

  村庄环境美了,农村集体经济有了新内涵,村民也有了家门口创业的劲头,农村有了新活力。

  昔阳县大寨镇河南村因为环境改善,吸引了不少的游客到这里休憩小住,带动了乡村旅游热。接待了众多游客后,村民王国光有了做农家乐的打算。而村民王爱军则办起了五谷杂粮磨坊,向游客卖起了原生态、纯手工石磨磨的黄豆面、玉米面。

  环境治理与农村发展的多年坚持,让太谷县胡村镇有了一张招商引资的名片——生态文明村。绿树掩映、街灯亮化、道路硬化下,玛钢铸造、食品加工等60家企业先后在这里扎根落地。

  企业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也有力地反哺了农村的发展。2015年,朝阳村提升文化建设,建设了村图书馆和体育馆。2016年,村民人均收入达16983元。

  如果说农村环境整治是纲,山西的做法是提纲挈领,构建了一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村民维护”的环境改善治理格局和机制,同时也形成了一条农村环境与美丽乡村、生态建设相统筹,与乡村旅游、脱贫攻坚、农民增收相结合的全面发展的路子。

实时热点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