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三农新闻农经视讯

陕西推广八大产业脱贫典型模式 助力精准脱贫

三农 来源:央视网 2017年08月22日 11:31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目前,陕西省的精准识别工作已经完成,扶贫工作要迅速转段到精准帮扶上。如何建立完善贫困户和带动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是产业扶贫精准脱贫的核心。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各地进行了有益的创新和探索,总结出一批接地气、效果好、易复制的成功模式,陕西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产业脱贫办公室刊出八种供各地根据当地实际借鉴参考。

  模式一:

  资金变资本的“五位一体”模式

  蒲城、合阳和洛南等县采取“政府+供销社+金融+企业+贫困户”的方式,将中央、陕西省财政产业扶贫资金切块到县,再由县政府委托省供销集团代贫困户持股,采取增资扩股或股权转让方式,以优先股投资到县政府推荐的龙头企业或农民合作社,由供销集团负责保值增值。

  该模式以资本为纽带,以契约形式建立了政府、供销社、金融、龙头企业、贫困户利益共同体。贫困户嵌入了企业全产业链条,融入了大市场,得到了各环节的收益;供销社扩大了资本,拓展了业务,锻炼了队伍;龙头企业得到了项目、资金,解决了融资难题;县级政府找到了精准扶贫的载体,助推了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目前,省财政共切块安排扶贫资金6亿元,与20个试点县的35家企业和合作社进行合作,由此撬动社会资金45亿元,已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9万户、7.8万多人。

  模式二:

  盘活资产的“三变”模式

  经过三年多的探索,榆阳区赵家峁村村委会创新“资源变资本、资产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模式,从而根本改变了传统农村、农民、农业面貌,为现代农业发展找到一条有效途径。该村委会通过开展清产核资,合理界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定股民630人,经全体村民讨论设置五种股权,其中耕地股38%、人口股22%、资金股23%、旧房产股12%、劳龄股5%,调动了广大村民的积极性,激发了发展活力,有效地解决了农民脱贫问题。

  目前,该村人人是股东,人人按股分红,盘活了闲置资产。该村通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村集体经济、村民收入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去年,村集体资产已超过千万元,村民在旅游项目区务工率超过80%,工资性收入达到50万元,户均1万多元,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3年前翻了一番,达到1.12万元,和三年前相比,该村贫困户占比从90%下降到3%,贫困人口从81.7%下降到2.4%。

  模式三:

  输血变造血的“党支部+”模式

  蒲城县创新推广“党支部+”产业帮扶模式,充分发挥村党支部在产业扶贫中的作用。该县明确全县每个村都要在村党支部引领下,成立村级经济合作组织,建设产业示范点。全县整合涉农资金集中捆绑使用,把“拨款”改为“投资”,按照每村30万元标准,对推行好的予以奖励,打破过去给村级合作社的补贴方式,这样使资金集中投入村级经济合作组织渠道顺畅,有力地撬动了村级经济合作组织发展。

  该模式好处在于:村党支部对村级经济合作组织的引领作用发挥充分,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输血”变“造血”,政府的负担轻了,经济合作组织主动适应市场,赢得市场能力增强,从而保证了贫困户分红,很好地解决了贫困户脱贫问题。目前,全县269个行政村,每个村都有村级经济合作组织和致富产业,共整合涉农项目资金9870万元,为222个产业扶贫点拨付资金4440元,建成了86个产业示范点。

  模式四:

  利益共享的“果园托管”模式

  白水县探索形成了“政府+企业或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精准脱贫模式。县政府依托苹果产业,整合投入1500万元,在推进苹果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的同时,选定了23家企业和合作社,采取土地入股、产品入股、现金入股等的“果园托管”模式。农民把园子交给公司或合作社,由公司或合作社全程管理,并给农民按照保底产量和保底投入,增收部分按三七分成。每年企业跟农户签订保底协议,一旦当年果园的收益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对于贫困户来说,他们还是可以拿到协议约定好的保底收入,赔偿的部分由企业承担。相比以往单打独斗的贫困户来说,可以说是有赚不赔。除此之外,贫困户还可以享受到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产量。企业通过该模式运作,扩大了自身的经营规模,打响了品牌。2016年全县运用该模式带动全县153户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

  模式五:

  企业带农户的“先借后还”模式

  商南县政府选准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按规模向贫困户进行财政补贴,并提供担保。龙头企业先“借给”贫困户一定数量的鸡苗、苗木、菌袋等,签订帮扶协议,统一为贫困户购买产业保险,全程开展技术指导、按保底价回收产品,并扣回先行垫付的成本款。

  该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前期贫困户发展产业缺资金、缺技术、缺信息、缺销路、怕风险的“四缺一怕”问题,让贫困户通过发展特色产业,依靠自己辛勤劳动实现有体面的就地脱贫,由此增强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同时,也使龙头企业迅速做大做强,实现了产业发展和贫困户脱贫增收双赢目的。商南县通过该模式已经有效地帮助贫困户脱贫数量达3000户1080人。

  模式六:

  政府建平台的“项目超市”模式

  千阳县政府根据贫困户发展产业的愿望,把上级的产业扶贫政策项目化,搭建产业扶贫“项目超市”服务平台,并明确贫困户和新型经营主体的利益分配与收益底线,建立起项目监管、风险防范等机制,实行民企双选择,公开竞争并确定新型经营主体,承载具体项目。贫困户自主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脱贫项目,与经营主体签订搭载帮扶协议,主要承担种养殖等环节的工作,经营主体按协议价格收购。县政府通过包装项目、搭建“项目超市”、建立联结保障机制,在产业脱贫中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使新型经营主体和贫困户都享受到了国家扶贫政策的红利。2016年,千阳、陇县通过“项目超市”扶贫模式,已实现10472户36531万贫困人口脱贫。

  模式七:

  多方受益的“小额贷款+”模式

  商洛市丰联公司充分利用政府扶贫政策,创新“小额贷款+”模式,为贫困户有效利用小额贷款创造条件。该公司组织10户贫困户,建设一个存栏500头育肥猪和20亩猕猴桃园的生态农场。贫困户将土地流转后,统一租赁给公司。按扶贫政策,银行给每户贫困户家庭小额贷款5万元,政府进行担保,该公司承诺还贷,并确定将此贷款作为贫困户的股份用于农场建设和生产经营。农场则提供给贫困户年收入2万元的就业岗位。贫困户流转的土地,由该公司每亩每年支付土地租赁费600元。贫困户饲养的仔猪育肥出栏后,该公司按合同价格收购,扣除养殖成本,每户贫困家庭每年可获得约4000元的养殖收益。企业则通过饲料、仔猪销售和生猪加工销售等环节取得收益,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规模。

  “小额贷款+”模式推行的优点为:贫困户将土地变为固定资产投资到企业,每年获得了固定收益;贫困户享受的扶贫小额信贷变为股金,使贫困农民变为企业股东,每年可获得固定股本分红;再就是贫困户通过自身劳动获得种植、养殖效益和劳动工资。与此同时,在扶贫攻坚中,盘活了信贷资金,促进了企业发展,目前该公司已投入资金5000万元,带动46户贫困户参与农场生产,促进了企业项目快速顺利推进。

  模式八:

  财政投资股份化的“折股量化”模式

  洛南县政府把210万元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到永丰镇太平村,再由太平村把这批财政投资按每户1万元为1股,明确量化到210个贫困户名下,由村集体代持并投入到中良核桃专业合作社,作为210户贫困家庭的股本金进行投资。合作社保证按每年不低于投资额8%给贫困户分红;村上对210户贫困户实行集中动态管理,贫困户脱贫退出后,不再拥有1万元的股份,这部分股分将由新进入的贫困户继承。

  这种模式改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办法,把过去无偿投资变为精准到贫困户,由贫困户投资到经营主体并享有收益,既实现了财政资金的永续利用,又达到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目的,使贫困户享受到了国家扶贫政策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从而形成财政资金投入——运营——退出——再投入的良性循环机制,起到了财政扶持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陕西省产业脱贫办公室)

实时热点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