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三农新闻农经视讯

【点赞中国·我这五年】地活了,种地的人赚了

三农 来源:人民日报 2017年06月19日 09:15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资料来源:农业部官网及公开报道

  开栏的话

  以身边故事标注改革时代,从微观视角见证国家发展。本版今起推出“点赞中国·我这五年”专栏,邀请来自五湖四海、各条战线的你我他,聊聊改革带来的获得感,唠唠十八大以来这五年的新变化。

  “天上不会掉馅饼,努力奋斗才能梦想成真。”砥砺奋进这五年,你我同行,用实干点赞中国。

  我叫王勇,是安徽阜阳的农民,也是返乡创业者。

  回想起来,2015年,可能是我最煎熬的一年。就在那一年,因为天气原因,我在老家承包的果林减产,差点赔掉之前15年的积蓄,至今回想起来还是后怕。也是在那一年,在我压力最大的时候,国家的一项改革开始在阜阳试点,就像一场及时雨,让我有底气继续干下去。

  这项改革就是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简单说就是“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听起来很专业,可要说它的作用,从我的经历就能看出来。

  我2001年到深圳卖手机,积累了10年,2010年回到家乡阜阳继续经营手机生意。有了点积蓄,我想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再扩大经营。在一位好友的推荐下,我引进了山东省农科院研发的包金果(一种梨的品种)优质种苗,准备投资农业,心想再不济,还能比当年混得差?

  那时候,村里没啥鼓励流转的政策,乡亲们顾虑也多,我和他们算细账,顶着很多人的质疑,好不容易流转了200亩地。可接下来几年,资金又成了老大难。每年每亩地要支付工人工资等约1200元,肥料、农药等约1200元,农机保养、水电费等约500元,后来地租涨到1200元,再加上设施投入,1亩地一年就要投进去4000多元,200亩地就是近90万元。而果树成长有周期,前几年只是维持,刚开始压根儿没多少收益,一般过5年才能看到收成。

  到了2015年,以为终于可以看到回头钱了,没想到却遇到一场倒春寒,200亩果林只结了十几万斤的果子。啥概念?丰收年1亩果林就可以产近万斤果子。这一年,我急得嘴都起泡了。赚钱就更别想了,只能拆东墙补西墙,我把市区手机销售赚的钱全部投到了果园。家人不理解,让我老老实实做手机生意,我也一度担心,难道几年下来,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就这么坚持到2015年下半年,国家推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的消息传了过来,紧接着,土地确权颁证在安徽推进,我所在的颍泉区被列入全国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区,出台了“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政策,大幅提高贷款额度。

  政策好,我当时就拍板扩大流转到500亩地。银行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之前只能贷出30多万元,但我凭借流转的土地和地上附着的钢架、喷灌、冷库设施等,当年贷到了200万元。

  与此同时,区里鼓励多形式的土地流转,扶持大户规模经营的力度不断加大。地里的塘坝沟渠,政府帮着平整修缮;建设冷库,按相关农业开发项目帮我申请到70万元补助;出台政策,流转500亩以上连片土地发展规模农业的,每亩给予500元奖励,相应地,我流转的土地也一步步从200亩扩大到现在的1320亩。

  2016年,区里又出台林权质押贷款政策,凭借颁发的林权证,我又申请到400万元贷款,建了可储藏200吨果子的大型冷库,扩大了流转规模。我们还参与了区里的精准扶贫,贫困户以5万元以内的小额扶贫贷款入股我们合作社,根据入股额度,贫困户每年可以领到至少1800元的分红;区里推出“农地经营权+精准扶贫”抵押贷款,每带动一户贫困户,每年给予至少3000元分红,我们还能多申请到10万元贷款,财政给50%的贴息。我带动帮扶了147户贫困户,自己有了发展资金,也带着大伙儿一块儿致富。

  现在,资金足了,发展好了,包金果也供不应求。今年我又新盖了3个牛棚,打算养270头牛,养的牛可以卖钱,牛粪用来给林地施肥,我打算在种养结合、循环农业上再闯条路。

  人物感言

  政策释放一分红利,我们就能尝到百分甜头。“睡醒”的土地,让我特有底气。改革帮咱致了富,未来还得加油干。

  版式设计: 沈亦伶

实时热点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