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三农新闻农经视讯

乌兰察布 脱贫有了量身定制

三农 来源:人民日报 2017年05月22日 08:50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本报乌兰察布5月20日电 (记者顾仲阳)年年“苦耕春前片片土”,却不能“笑采秋后粒粒珠”。这曾经是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很多贫困户的缩影。由于地处生态脆弱区和老少边穷地区,土地贫瘠、旱灾风灾频发,再加上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等因素,乌兰察布一直是内蒙古贫困高发地区和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精准扶贫,就得因地制宜、因贫施策。”据乌兰察布市委主要负责同志介绍,针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构成特点,市里为贫困户量身定制脱贫路径,对生产条件较好、有劳动能力的农牧民支持其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实行产业开发式扶贫;引导有劳动能力但生产条件差的农牧民转向从事二、三产业实现稳定就业,实行转移就业式扶贫;对老弱病残和丧失劳动能力的群体给予生活和医疗上的保障,实行保障兜底式扶贫。

  对“想留”的贫困人口,引导他们与新型经营主体结成利益紧密联结的脱贫共同体,科学种养稳定增收。在四子王旗,以前大多农户只种植商品薯,行情好时1吨售价也就1400元。近年来,旗里引进了一批种薯龙头企业,带动农民种植新研发的种薯,价格一下上涨40%以上。

  “以前,我种马铃薯累死累活一年顶多挣2万元到头了,现在改种种薯,我和老伴儿都在公司打工,2016年纯收入9万多元呢!” 四子王旗东八号乡坡底村李金良说,通过种种薯、务工,全村40多户人家基本都脱贫了。

  对“能走”的贫困人口,鼓励易地搬迁、劳务输出,转移就业脱贫路更宽。乌兰察布市打造外出务工人员服务体系,近年来全市累计有100万左右农业人口外出务工,很多实现了“外出一人,脱贫一户”。目前家住化德县易地移民搬迁小区的居民孙海燕以前是德包图乡六十顷村四合一自然村的村民,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家里好几年都没有什么种养收入。如今,进城后的孙海燕在县城的铁合金园区企业里当起了化验员,老公当装卸工,土地流转了出去。“今年预计能有8万元的收入,铁定能脱贫。”孙海燕信心满满。

  对“只能留”的贫困人口,兜底扶贫“底”更牢。乌兰察布市出台了17类保障性扶贫政策,每年市县两级财政需投入4.7亿元,织密脱贫保障网。

  互助幸福院集中养老工程,对60岁以上无生产能力、身边无子女照料的老人,实行“集中居住,分户生活,统一管理,互助养老”。目前全市共建成互助幸福院458处,解决了近9万名农牧区孤寡老人、空巢老人、因伤因病丧失劳动能力老人和60岁以上贫困老人养老问题。健康扶贫也让老弱病残看病负担大为减轻。乌兰察布对所有贫困人口每年免费体检一次,对于大病贫困人口,叠加使用多项救助政策。

  “投入虽然不少,但兜底扶贫的‘底’兜牢了,全面小康不落一人才能真正实现。”市委宣传部负责同志说。

实时热点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