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三农新闻农经视讯

弘扬中国农耕文化 促进“一带一路”农业合作

三农 来源:央视网 2017年05月08日 17:53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历史和我国改革开放与各国的现实交往都表明,发掘、保护、传承和对外交流我国优秀的农耕文化都将促进“一带一路”农业合作。

  我国农耕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之根,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农耕文化通过产品贸易、人员往来持续不断在国际之间以及地区之间传播、交融和演化,世界文明中有中华农耕文化的基因,我国的农耕文化也一定程度的受到世界各民族文明的影响。因此,我国农耕文化是世界各民族共同享有的文化财富,也是当今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农业文化遗产”,在当今“一带一路”农业合作中可发挥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各国农业可借鉴我国农耕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地域辽阔,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形成了天人合一的生态世界观、厚德载物的生态伦理观、顺应时中的生态实践观,懂得“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创造了多样化的农业生产模式。比如,传统农业非常注重多种作物的搭配,创造了间作、混作、轮作、套作等多层次的种植方式,使农田生态系统复合化,提高稳定性。新形势下应对生态环境、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结合,探寻可持续发展道路、提高农业竞争力等一系列问题都可能在发掘我国农耕文化中找到解决思路。这是我们贡献给世界的宝贵财富。

  其次,农耕文化是多元化合作的纽带。中国农耕文化是各民族文化多元交融的结果,中国农耕文化在交流中借鉴、吸取了外部文化的精华,提升了水平。比如,我们许多农作物、畜牧并非我国本土产物,而是来自世界其他一些地区。以最为传奇的谷物——小麦为例,起源于西亚,后成为诸多古代文明的粮食作物。距今4000年前后小麦传入中国,在汉代取代小米成为北方旱作农业的主要农作物。最终形成“南稻北麦”的农业生产格局。世界其他文明中也有中华农耕文明的元素。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况,整体上有利于各国多元化发展中保持紧密合作。

  第三,我国农耕文化表现出的差异化为“一带一路”农业合作提供了空间。合作是基于双方的不同,共赢是合作的结果。中国农耕文化作为人类最古老的原生性文化,绵绵传承,从未间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与各国成功开展农业合作的根本原因。(作者: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常务副秘书长 岳春利)

实时热点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