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三农新闻农经视讯

梨花飘香不思归

三农 来源:农民日报 2017年05月05日 09:08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本报记者张五四马晓刚

  内蒙古河套的临河,不是梨产区,但今年春天,这里却有了“春风十里赏梨花”的美景。梨花,白清如雪,真有“占断天下白,压尽人间花”的气势。还在人们赏花时,50多岁的郭虎,扛着锄头走出了梨园。他的梨园大约有3亩,就在他的住房前。

  跟着他回家,一进门,一股肉香扑鼻而来。见来了客人,他老伴从厨房迎出来,招呼大家往沙发上坐。“晚上有客人订了一桌饭,这不正忙着。”他老伴笑容满面地说。

  吃农家炖菜赏田园风光

  郭虎和他老伴说的客人就是来村里旅游的城里人。从郭家大玻璃窗望出去,村里柏油路上一辆辆小汽车穿梭而过。记者想起进门时,老郭家门口吊着一串红灯笼,门楣上几个大黑字“农家炖菜”十分醒目。

  老郭所在村叫民主村四社,这里居住的村民90%都是从甘肃民勤过来的。民勤人喜欢在房前屋后种树,现在的村里家家户户都有梨树,算下来一共有400多亩。这里的梨叫“丑梨”,由于日照、土壤等原因,这儿的丑梨有一种特别的香甜味儿。据统计,去年丑梨的收入占村民全年经济收入的50%以上。丑梨于1988年被评为国家优质果品;1996年,临河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业发展部命名为“中国苹果梨之乡”。

  老郭还种着20亩地,他说,地里收获的粮食主要喂了牛羊猪鸡,用于发展农家乐餐饮。一旁的村干部说,村里68户人家差不多都是这种情况,不指望地里的收入了,现在的收入主要来自农家乐和出租农舍等。比如老郭,除了农家乐外,老伴在村里搞环卫,一年能收入3万多元。去年他家农家乐刚做了4到5个月就收入6万多元。民勤面食,是这个村餐饮的主打。农家乐是从去年一个企业投资打造乡村旅游项目而开始的,由最初两三家发展到了十几家。

  民主村四社距临河市区仅8公里,与京藏高速、包兰铁路擦肩而过,交通便利、四通八达,与浩彤休闲观光旅游区、新利自然湿地遥相呼应。农户依地势而居,房屋高低错落,果树相互掩映,形成了独特的居住环境。

  近年来,临河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按照总干渠风景带、永济渠风景带、临份线风景带和环主城区乡村旅游黄金线的“三带一环”整体布局,打好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资源开发、市场营销推广三张牌,致力建成自治区西部重要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争创自治区“全域旅游”示范区。

  民主村四社正好在临河乡村旅游规划之内。在打造乡村旅游特色村时,民主村四社尽量保留了原有的村庄面貌和建筑,村庄内农田、房屋、果园、花园、绿地、渠系自成一体,改旧如旧,修新如旧。小桥流水人家,曲径篱笆果园,依村庄而改造,围果园而成,出门见绿,满眼是景,缓步走入村中,仿佛置身“世外桃源”,田园自然淳朴的气息扑面而来。

  发挥先天优势打造特色旅游

  临河依水而建,因水而兴,总面积2333平方公里,宛若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古老而文明的黄河“几字弯”畔。这里有一个富强村,出门见湖,更能体现临河“塞外水乡”的特点。

  富强村是市、区两级确定的乡村旅游示范点,先后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中国最美村镇”;被自治区住建厅评为“美丽宜居村庄”和“美丽乡村”。

  富强村是2015年开始实施改造的,并于当年10月份全面开放。整个村庄打造过程中将功能区细化分布,从而形成了集美食休闲、生态农业、果蔬采摘、民俗文化、飞行体验于一体的新型旅游观光村。

  在实际运营中,依托文化展示区、体验经济区、田园风光区、旅游度假区和精品农业种植区5个旅游功能区,开发特色旅游产业。

  在这里游客可以欣赏民俗文化展览、传统的二人台戏曲表演,体验假日骑行与低空飞行乐趣,品味地道的农家美食、进行田园采摘,举办企业年会或婚庆等活动。各类特色产业的融合发展也为农民增收拓宽了渠道,2015年当年11月至12月就实现旅游收入3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8万元,人均增收1023元。

  临河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区,是国家和自治区重要的粮、油、糖商品和名、优、特、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和中国果菜十强县之一。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临河区农副产品的特殊品质。绿色、特色农业蓬勃兴起,基本形成(粮、经、饲)三分天下的种植格局和南北林牧业、西部脱水菜、东部特色瓜果、城郊保护地的产业格局。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花葵、甜菜等;经济林果和土特产品有蜜瓜、西瓜、苹果梨、枸杞、土豆、韭菜、豆角、青椒、蕃茄等;所产小麦是国家一级优质小麦,是“中国苹果梨之乡”。全区4个乡镇被定为北京放心菜基地,有14个乡镇被自治区认证为无公害生产基地,建成自治区首家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具有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先天优势。

  一家一色农牧民因景而富

  巴彦淖尔市委常委、临河区委书记李理认为,围绕乡村旅游业,一个主要目的是不断让村民提高调整产业结构的意识和参与实践。紧抓河套田园风光这一主题,本着“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理念,将乡村旅游业作为富民产业来培育,深入挖掘河套文化、走西口文化、蒙元文化内涵。李理接受记者采访时还特别说,(乡村旅游业)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最终达到富民惠民,这是临河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实现农家乐标准化、规范化运行,进一步提高我区乡村旅游业的接待能力和接待水平,是我们追求的一个最大目标。

  2016年,临河区共接待游客131.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3.8亿元。村民郭军就是临河区发展乡村旅游增加农民收入的众多受益者之一,以前郭军一家的收入全靠种地,一年下来满打满算也就四五千元,现在通过土地流转,发展瓜果采摘业,再加上自家开的农家乐,一年下来人均收入1万多元。当前,农民的种植养殖业,手工制造业,旅游服务业三业联动,实现了一二三产的融合,形成了“一家一业,一家一色、特色鲜明”的发展格局。

  黄河流经巴彦淖尔345公里,孕育了八百里河套米粮川,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巴彦淖尔田园风光。当年河套农业开发,“地随水走、人随地走”,走西口到河套种地的晋陕农民,春来秋归,居而不定,可以称为“游农”,颇似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也就学着蒙古人游牧的方式,走到哪里就在哪里扎蒙古包。“游农”自然没有蒙古包可扎,就选个地势较高较干爽的地方,就地取材,搭个能够遮风挡雨的茅草屋居住。后来时间长了,根据各方面条件的变化,有的“游农”会选个较为合适的地方,建一座土房,就是定居了。

  经过不断的发展变迁,沿河的小村落慢慢形成,一些富有的建成了各自不同风格的家庭院落;其他家庭,也各自修建了泥土砖混合式房屋。古老的九庄村,现在被人们叫做酒庄老镇,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临河区决定组织实施酒庄老镇及酒庄河套驿站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9724万元,主要改造内容包括:对双河镇九庄村、进步一、二组房屋进行改造及新建,建设给水工程、街巷硬化工程、电气工程和绿化美化工程。老镇主要采用的是民国时期建筑材料特色的青砖,这些青砖无论是材质还是外表花纹,都非常有“历史范儿”。醉翁亭是老镇内自成一景的设计,让游客也能体验“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乐趣。

  酒庄老镇以观光休闲为主线,创新开发文化体验性项目,让游客在此可以吃河套农家菜、品河套农家茶、摘河套农家果、听河套民间曲、睡河套农家屋,展现河套农民乐悠悠的生活状态。

实时热点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