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三农新闻农经视讯

人往哪里去 资源就要跟到哪里

三农 来源:农民日报 2017年03月29日 10:02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刘振远

  3月22日,河南省濮阳县第三实验小学发生踩踏事故,酿成死伤惨剧。据县政府通报,事故发生原因是课间时间较短,学生集中去厕所,拥挤导致踩踏。事故发生后,当地政府对三实小厕所进行施工改造,将新增蹲位45个、小便池11米、洗手槽23米。同时,对楼梯进行改造,打通二楼教室与厕所隔断,保证每层楼都有厕所。

  然而事故的“元凶”显然并不仅仅是厕所数量不足,如厕紧张背后折射出的深层问题才是更应该关注和反思的。

  濮阳县第三实验小学踩踏事故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将城镇化进程中“大班额”问题置于公众面前,其严重程度从媒体报道中可见一斑:该校自2007年以来划片范围没有变过,并接受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入学,原规划15个教学班,如今是23个教学班,实际招生人数从281人增加到820人,入学人口密度增加了数倍。据报道,目前该校每个班班额接近90人。

  事实上,对于小学班额问题教育部早有规定,农村完全小学和城市完全小学班级平均规模不应超过45人,目的是规避安全事故,方便管理和个性化教育。然而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进城市。高楼多了,马路宽了,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入学问题也随之而来。与这种大规模人口流动不相匹配的是,一些城镇的小学建设并没有跟上城镇化的步伐,只是在原有设施条件基础上简单地采取扩大招生规模的办法,由此造成一些小学班级容量偏大,规模严重“超载”。

  此外,由城乡教育资源不均等导致的择校现象也是三实小“超载”的原因。一方面,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加,乡村小学由于设施条件和教育水平较差,被感受到城镇优质教育资源的务工人员所“抛弃”。加之乡村教师待遇偏低,难以留住人才,不少地区乡村小学出现“空心化”现象,村里的孩子不得不进入城镇就读;另一方面,城镇区域内教育资源也不平衡,进城务工人员又加入到择校大军,造成了城镇部分小学的过度膨胀。濮阳县三实小之所以“超载”如此严重,在当地人看来,就是因为该小学位于县城中心,教学质量好,所以大家都会想办法送孩子进去。

  严重“超载”的三实小踩踏事故的发生,直接反映出当地政府义务教育投入的不足。据媒体报道,该校目前1700多名在校生,却只有两层有两个女厕所共24个蹲位。而学生如厕一般都集中在课间,如此之少的蹲位显然不能满足孩子们的需要。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诚然,濮阳县政府在事故发生后迅速做出反应,为妥善处理事故采取了积极措施。但是如果仅从改造厕所出发,显然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笔者认为,防止此类事故再度发生的关键在于,要充分估计城镇化进程中人口流动对公共品如教育、医疗等的需求,科学预判和规划,加大经费投入,提高供给质量,使学校、幼儿园、医院等配备跟上区域经济发展的步伐。即人往哪里去,资源就要跟到哪里。除此之外,还应该统筹城乡教育资源,优化学校管理,避免农村孩子一窝蜂往城镇学校挤。

  就城镇小学而言,应尽快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难和学校“超载”问题。一是改进工作方式,精确统计区域入学儿童和学前儿童数量,根据实际入学需求合理布局小学建设。二是转变发展理念,取消“重点”和“非重点”小学建设观念,平衡区域义务教育资源。通过优质小学开设分校、增建新学校等措施,疏解过于集中的入学儿童。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在校生数量和需要,合理设计厕所、楼梯、操场、实验室等基础设施,注意对易发生危险的设施进行安全改造。

  就乡村小学而言,应大力推进城乡教育资源均等化,推动乡村儿童就地入学。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教育设施、生活设施,使农村小学“硬件”向城镇小学看齐。二是提高教师待遇,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入乡村教育。同时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育质量,使农村学校“软件”质量不逊于城镇小学。三是进一步落实“阳光午餐”等农村义务教育普惠政策,给农村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有保障的学习环境。

  具体到学校管理层面,不分城乡,都应转变理念,推动人性化管理,充分尊重学生需求,杜绝“课间时间不够如厕”等现象的发生。还应进一步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无论如何,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安全的生活学习环境都是最基本的,值得各方投入精力认真落实。

实时热点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