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三农新闻农经视讯

海南:精准识别施策 深耕特色产业

三农 来源:海南日报 2017年02月23日 10:18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屯昌县坡心镇南台村原本是一个偏僻的贫困村,在全省脱贫攻坚工作中,当地政府修建了水塔,硬化了村道,并完成了通信网络覆盖,危房改造……村容村貌发生巨大改变,2016年底,南台村成功摘掉“贫困村”帽子。本报记者 陈元才 通讯员 余军军 邓积钊 摄

  “去年临高县博厚镇探索‘龙头企业+银行+合作社’产业扶贫模式,种植了千亩凤梨。凤梨收益比甘蔗、水稻高,而且抗灾能力强。这种三方共赢的合作模式,将形成一种长久的扶贫模式。”2月21日下午,省人大代表冯淑玲谈到身边的扶贫变化,欣喜不已。

  去年,我省脱贫攻坚首战告捷。超额完成年度脱贫攻坚任务,20.07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100个贫困村整村脱贫出列。但扶贫还不够精准、产业扶贫措施不足仍是我省扶贫工作的短板。今年省两会上,精准扶贫成为热点话题之一。代表委员普遍认为,精准识别施策是重点,要让扶贫有可持续的农业产业作为支撑。同时,还需激活贫困户脱贫自主性,真正实现“自身造血”。

  主客观因素结合

  精准识别施策

  “去年临高扶贫工作满意度上升至全省第一,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2月20日,小组谈论中,省政协委员段怡分享了扶贫工作取得成绩后的喜悦,同时也提出了疑惑:扶贫指标成了大家眼里的香饽饽,一线干部应如何精准识别,避免“扶贫”变“扶懒”?

  “精准识别是我们开展扶贫工作的前提,也是最重要的一步。”2月21日下午,省人大代表冯淑玲接受采访时说,基层干部在扶贫精准识别中要紧紧依靠村委会,将主客观因素相结合。首先要看贫困户的主观意识和态度,还要看客观的生产条件。“村干部通常对每家每户的情况较为了解,能给出客观的评价。”

  精准识别的同时还要精准施策。“生产工具不够的,要帮他们购置;家里地多的,可引导种植经济作物;生病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的,政府可引导进行养殖。”冯淑玲说。

  挖掘特色资源

  形成产业规模

  去年,我省扶贫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但如何让单户脱贫和整村成片脱贫相结合?如何让扶持策略从短期举措向长期机制转变?

  “海南的扶贫工作应该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为抓手。”21日上午,省政协委员王佳在发言中分析说,海南是农业省份,70%的旅游资源在农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一旦发展起来,势必将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

  “我们应该深挖海洋资源,将其和扶贫工作相结合。”冯淑玲告诉记者,她工作的临高县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如果能发展观光旅游或者垂钓等,想必能给当地农民带来可观的收入。”

  “产业是解决脱贫的根本性内生动力,也是白沙扶贫工作的重头戏。”省人大代表张蔚兰说,白沙明确以发展绿茶、雪茄、紫玉淮山、秀珍菇等特色种植业和林下立体经济为重点,承接产业落地。同时,“把电商扶贫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点和重要抓手”。

  加强基层党建

  激发自主脱贫

  扶贫的关键是扶“志”和扶“智”。代表委员认为,需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对脱贫攻坚工作的领导、引导和服务能力,同时多树立致富带头人,激活贫困户脱贫致富的自主性。

  张蔚兰表示,脱贫攻坚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党建工作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起来,用组织力量推动精准扶贫。

  我省的脱贫夜校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王佳认为,我省还可举办一些具有专业性和针对性的扶贫培训。“只有解决了‘人的素质性脱贫’问题,‘人的经济性脱贫’才会一劳永逸。”

  树立致富带头人也能起到引领作用。王佳举例说,白沙黎族青年农民符小芳发动农民组建白沙五里路有机茶合作社,利用陨石坑独特的地理条件,种植有机绿茶,市场供不应求。这样的带头人既带动了农民脱贫致富,又培育壮大了当地特色产业,一举多得。■ 本报记者 计思佳 况昌勋

实时热点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