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三农新闻农经视讯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新方略

三农 来源:央视网 2017年01月19日 09:22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央视网消息:记者从发改委处了解到,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司组织有关专家撰写“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系列解读文章。

  近日,国务院印发实施《“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未来五年脱贫攻坚的思路和目标,为扶贫工作提供了实施路径和行动指南,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在《规划》当中,解决区域性贫困是“精准扶贫”的重要任务之一。解决区域性贫困的核心,是做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脱贫攻坚。

  一、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扶贫形势依然严峻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大多面临着恶劣的自然条件、薄弱的经济条件和不利的社会条件,这些条件在客观上造成了集中连片地区的贫困面貌,是“精准扶贫”的重大障碍。地形条件限制、生态环境恶劣、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欠缺、政策环境匮乏、人力资本缺乏等,都会导致连片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动力不足,低收入人群集中。

  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分布来看,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内蒙古高原的部分地区、几个大沙漠边缘地区,都是土地贫瘠、干旱缺水;南方的一些石漠化地区,土层稀薄,水肥渗漏严重;受高山大川的阻隔,在大部分山区,农户居住分散,农业生产规模小,许多贫困户住在半山腰,经常面临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威胁,部分地区通路、通水、通电也面临着较大的难题。在全国832个贫困县中,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680个,占比81.7%;农村贫困人口2875万人,占比51.6%;农村贫困发生率13.9%,较全国高出8.2个百分点。总的看,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人口多,贫困发生率高,脱贫难度大。

  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工作的重点任务

  此次《规划》从产业脱贫、转移就业脱贫、易地搬迁脱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保护扶贫、兜底保障、提升贫困地区区域发展能力等方面着手,为“精准扶贫”工作、特别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扶贫工作的开展提供有益的指导,并形成扶贫攻坚的新方略。下一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第一,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要想富,先修路”,建设交通基础设施是贫困地区实现脱贫的基础条件。一方面,是构建交通骨干通道,“十三五”期间,构建布局科学、干支结合、结构合理的区域性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重要工作内容。另一方面,通过“百万公里农村公路工程”,硬化农村道路,改善贫困乡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自然条件复杂、灾害多发且人口相对密集的贫困地区,拥有保障性运输通道,保障贫困地区交通外通内联。

  第二,提升水利设施保障能力。保障贫困地区居民吃水、用水,是关乎贫困人口生存发展的基本问题。改善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供水能力,一方面是加大重大水利设施的投入,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在这些地区建设控制性枢纽、治理中小河流和江河重要支流、建设抗旱水源、山洪灾害防治体系建设。另一方面,重视小型水利工程,提升集中连片贫困地区饮水安全的保障能力。

  第三,推动能源工程开发建设。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通常具备较为丰富的水资源、煤炭、油气、风能、核电等资源,这些地区的扶贫应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好当地的自然资源禀赋,引入大型的能源开发项目,培育大型能源产业。如,美国田纳西流域与许多贫困地区条件相似,其走出“资源诅咒”的关键是将自身的资源优势、人力优势、成本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重点是利用流域内丰富的煤炭资源开发火电。同时,还要实现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稳定可靠的供电服务全覆盖。

  第四,加强信息和物流设施建设。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交通不便,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安装成本高、难度大,物流发展相对滞后。当今,信息网络和物流发展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于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对于信息网络,《规划》提供了“宽带乡村”示范工程,鼓励基础电信企业针对贫困地区出台更优惠的资费方案。对于物流,建立县、乡、村消费品和农资配送网络体系,实现“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

  第五,改善人居环境和社区服务体系。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人居环境差,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缺乏、落后,“十三五”期间扶贫工作应重视以下方面的工作。一是对农村的危房给予改造解决基本住房安全问题;二是在贫困村开展饮用水源保护、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乱埋乱葬治理等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提升贫困村人居环境水平;三是加强贫困村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拓展学前教育、妇女互助和养老服务、殡葬服务功能,逐步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农村社区服务新模式,努力实现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多元化。

  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新方略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问题强调,“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突出产业脱贫的“治本”作用,关键在于“因地制宜”,要科学谋划产业。《规划》按照习总书记的理念,强调立足贫困地区资源禀赋,从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总体要求出发,以建成一批脱贫带动能力强的特色产业为导向,推进开发式扶贫的工作,配合精准扶贫到户到人,取得扶贫攻坚战役的新胜利。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新方略应当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充分利用当地资源要素禀赋、发挥比较优势是实现集中连片地区脱贫的重要举措,而农村地区普遍存在产业基础薄弱、科技含量不高、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求当地政府从实际出发,理清思路,因地制宜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从观念、资金、技术等方面加强引导和支持,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林产业等特色产业,通过“一村一品”理念强村富民。

  第二,创新产业扶贫模式。扶贫政策不能“一刀切”,需要多角度,多领域探讨扶贫模式,目前各省区市出台和完善了“1+N”扶贫政策举措,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旅游贫困、劳务输出扶贫、教育扶贫等成效明显。贫困地区可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探索“龙头企业+贫困户”、“专业合作社+贫困户”、“产业大户+贫困户”的产业模式。未来,促进科技成果向贫困地区转移转化的“科技扶贫”也将发挥重要作用,解决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关键技术问题。

  第三,注重精神扶贫和社区参与。“精准扶贫”不能只是政府“一头热”,扶贫对象也需要开动脑筋、勤奋努力、积极谋出路。扶贫要扶志,也要扶智,从思想观念改变教条灌输,致富手段上摆脱单纯的物质输送,通过创新、产业发展,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扶贫必扶智,治穷先治愚,由单纯的“输血”到既“输血”又“造血”。 要从建设新农村的基本要求出发,在片区农村农民中树正气,以主动脱贫为荣,以向政府要价为耻。

  第四,做好生态扶贫和文化的保护。“精准扶贫”问题并不是简单的经济问题,它还叠加了生态、文化问题。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往往生态环境恶劣,自然资源紧张或是人口数量超过了自然环境所能承载的范围,造成人地关系紧张。对于贫困地区的扶贫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时,不能忽略生态环境和外部环境对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对于资源贫乏,人地关系紧张的地区,可以考虑有序迁出部分人口,降低生态压力,对于迁出人口可以实施一定生态补偿。也可开展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工程,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力度。在扶贫的过程中特别要对民族地区特色文化充分用好,把体现民族核心文化价值和生活方式的内容重点保护好。(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 孙久文 教授、所长  唐泽地 博士)

实时热点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