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三农新闻农经视讯

杨波:韭菜坪上拔穷根

三农 来源: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12日 09:53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最美基层干部】

  “海嘎一天不脱贫,我就一天不下山!”这是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海嘎村扶贫干部杨波立下的誓言。身边的驻村干部换了三届,可他却没有离开,一干就是6年多。在他带领下,海嘎村拔掉了穷根,走出了贫困。

  海嘎村位于“贵州屋脊”韭菜坪,平均海拔超过2600米,是一个石旮旯里的彝族村寨。全村365户1623人,2010年,贫困户占比高达98%,人均收入只有1600元,村民只会种苞谷、洋芋。

  2010年,初到海嘎的杨波就发现很多奇怪的现象:镇里提出给每家补助400元修建一个冲水厕所,大多数村民都拒绝了;到村民家宣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也没有人愿意参加;很多村民说“怪话”:“从上面下来个二十几岁的娃娃,能干出个啥子来?”“农村头的事情,他哪点会懂。”碰了无数钉子的杨波,一度也想申请离开。在父亲和领导的鼓励下,结合自己的调研和思考,他认识到只要拔掉群众“思想上的穷根”,就没有扶不起的贫困。“我当时想,要想让村民跟着自己干,就要让大家打心眼里认同我是真心对他们好。”杨波记下每个村民的名字,深入每家每户了解困难,帮助化解矛盾,跟着村民一起割草喂牛、打扫猪圈、搬砖建房。

  董家院子有13户57人,距离通村路只有700余米,可就是这700米“断头路”,让村民多年来吃尽苦头,每到下雨天气,狭窄的道路一片泥泞,出行不方便。杨波申请到了两万元修路启动资金,但资金仍然有缺口。于是,他就发动包组干部捐款,同时发动群众筹钱,又凑了1.8万元。通过群众投工投劳,一条两米宽的崭新水泥路终于修通了,彻底解决了董家院子的出行问题。大山里的人,交朋友都是以心换心,700米的硬化路让杨波在海嘎第一次有了点名声。经过这件事,他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心:“没有扶不起的贫困!”

  通过走村入户开院坝会、搞夜访,建设文化广场、组建文艺表演队等方式,杨波和群众的心越来越近,他带领大家实施一些“小、简、快”项目,帮助群众很快树立起了发展信心。为绘制好海嘎的发展蓝图,杨波带领大家摸遍了海嘎每个角落,制定6万余字的村级经济发展、旅游发展、绿色食品发展的规划,建立了小康民情台账。

  经过多方奔走,杨波争取到200余万元资金为村里建起9个种植养殖基地,成立“海嘎四季青种植农民合作社”。利用海嘎高海拔、强日照的特点,引导村民种植脱毒马铃薯和苦荞。海嘎村出产的马铃薯、苦荞品质高、卖相好,已远销省城和云南。为保护好品牌,他还与驻村队员四处奔走,注册了“黔之脊”绿色食品商标,把“土疙瘩”变成了“金元宝”。韭菜坪成为国家“4A”级景区后,杨波又发动村民组建了导游队、办起了农家乐,进一步拓宽了群众的致富路子。

  为了拔掉海嘎的穷根,杨波付出了巨大的个人牺牲。驻村6年,他错过了女儿的第一声“爸爸”、错过了她的第一次奔跑、错过了她的第一次家长会。夫妻长期两地分居,聚少离多。最令他愧疚的是,对自己事业最支持、帮助最大的父亲临终也没能见到一面……

  如今,海嘎村人均纯收入是他进村时的4.5倍,村里低保对象只剩下11户。昔时“吃的是洋芋饭,穿的是布巾巾”的旮旯小山村,已蜕变成村容整洁、游人如织的美丽新乡村。

  (本报记者 吕慎)

实时热点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