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三农新闻农经视讯

资源变产业深山成景区

三农 农民日报 2016年12月09日 10:50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冯晓广 本报记者 李杰

  “今年,我家种了20亩连翘,按市场价每亩2000元计算,至少能卖4万多元!”日前,河北省涉县古台村农民刘香贵看着自家的连翘树,高兴地说:“我们村都搞中药材种植,光连翘就有1000多亩,许多村民种药材脱贫了,富裕了,有的还在县城买了房子。”

  “靠中药材产业,全县就有3万多贫困群众受益。”涉县扶贫办主任张献伟说,近几年来,该县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基础和核心,发挥山区资源优势,尊重贫困群众意愿,坚持市场导向,积极发展中药材产业、核桃产业、旅游业、手工业“四大产业”,2014年实现脱贫人口1.97万人,2015年又脱贫7541人,今年将脱贫4513人。

  药材花儿开,群众发“药财”

  深秋时节,走在太行山深处的涉县田间,浓郁的药香扑鼻而来,一垄一垄的白菊、连翘、射干等中药材,已进入了收获的季节。

  由于耕地资源稀缺,发展传统农业很难解决山区群众致富问题。张献伟介绍,近年来当地群众依据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发展起中药材种植,积极引导偏远乡镇贫困片区发展中药材种植,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为此,该县政府出台了《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意见》,在144个村建立了16个中药材种植重点片区,每年县级财政列支1000万元用于支持中药材产业发展。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协助村户与药材公司签订了供种、服务、收购等方面的合同,解除困难群众种植中药材后顾之忧。

  在销售上,通过太行山药材实业有限公司和邯郸太行山科技开发基地有限公司两大中药材种植龙头企业,对接安国药材市场、北京同仁堂、邯郸摩罗丹药厂,基本形成了“公司+农户+专业合作社+基地+市场”的中药材发展经营模式。

  据统计,目前全县58个贫困村中药材种植面积至少在3万亩以上,受益贫困群众3万多人。仅中药材种植一项,就使全县部分贫困人口实现年均增收2000元。

  “小小核桃满地跑,个个都像金元宝”

  “白露到,竹竿摇,小小核桃满地跑,各个都像金元宝。”每年的白露前后,涉县的山间田野,到处充满了核桃成熟的气味。

  涉县有2000多年栽培核桃的历史。走进太行山,处处山峰起伏、沟壑纵横,生长在这里的核桃皮薄果香,也成为当地农民群众致富的“摇钱树”。

  近年来,偏远贫困村农民把发展核桃产业,作为发家致富的突破口,立志要将穷山变富山,贫困户脱贫致富。为此,县政府不仅成立了专业技术服务队伍,还拿出专项资金扶持核桃种植业发展。每年春季,林业部门组织专家深入乡镇开展培训,传授标准化培育知识,并探索实施与中药材套种的“林药间作”(核桃和中药材)模式,最大限度利用土地、空间、农时和农村闲散劳动力。同时,在资金配套、优良品种推广和技术管理等方面对贫困村核桃标准化建设给予保障。

  涉县林业局局长郝书良说:“目前,全县核桃种植面积已达43.8万亩、1000多万株,核桃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其中‘十二五’期间,累计扶持贫困村种植优质核桃树2万多亩,贫困户来自核桃产业的收入超过了人均1500元以上。”

  “吃上旅游饭,日子红红火火”

  时逢霜降,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来自北京、山西、河南等地的游客,纷纷登上山顶,观赏红叶,拍照留念,感受大自然的静美。

  “吃上了旅游这碗饭,我的日子红红火火。”在庄子岭脚下青塔村,30多户农家乐进入了最火的季节。村民武民顺高兴的合不拢嘴,他说:“到山上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我家农家乐的生意常常是爆满!”

  由于久居深山,武民顺曾是村里出了名的贫困户。随着游客的大量涌入,武民顺看到了旅游的发展潜力,开起了农家乐,在自家卖起小米焖饭、南瓜粥等特色美食。他说:“开业以来,我家的收入翻了五六番,再加上村里推广的核桃和中药材,我家今年稳稳地收入7万元,全家脱贫致富啦!”

  利用深山生态资源,该县充分挖掘自然景观、民俗风情、文化村镇、采摘农业等资源,着力打造偏城、更乐、固新、河南店四条旅游扶贫风景线,不仅提高贫困户的收入,同时促进了景区的换挡升级。两年来,全县有10个村200多个贫困户通过旅游扶贫实现脱贫致富。

  家庭手工业,守家就能把钱赚

  “以上等红薯为原料,经磨浆沉淀等多道工序加工制成粉条,口感爽滑极富弹性,每斤能卖到8到9块钱。”合漳村粉条加工坊老板陈秋林说,“合漳红薯粉条闯出了名气!”

  合漳村,因清漳河和浊漳河在此交汇而得名。千百年来,当地红薯蛋白质、淀粉含量较高,成了制作粉条的上好原料。以合漳村为中心,多个贫困村发展起手工粉条加工,“抱团”发展,专业从事粉条加工的农民作坊达200多家。

  “尽管我家起步晚,但粉条价格高,比种红薯、卖红薯强好多倍,脱贫没问题!”曾经是“低保户”王三民,身体不太好,靠种红薯为生。如今,合理利用扶贫资金,做起了粉条加工,对将来过上幸福生活充满了信心。

  “去年,清漳职业学校到我们村开展编织培训,我参加培训,并取得了工艺编结工证,今年学校从山东引进汽车座垫加工项目,专门给我们送来编织的活计,在家里编织,赚钱、顾家两不误!”。妇女崔三兰说,借助清漳、阳光、太行等六所民营职业技术学校,免费举办编织、电子等方面的专业培训,让贫困妇女获得一技之长。

  据统计,仅靠手工业,全县已培育20多个手工业专业村,带动了1200多个贫困户家庭,可实现3400多人稳定脱贫。

实时热点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