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三农新闻农经视讯

“大棚书记”带富乡邻

三农 农民日报 2016年11月29日 09:18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孙庆春本报记者张仁军

  在辽宁省西丰县平岗镇,一提起王艳秋,人们总是把她和蔬菜大棚放在一起,大家更习惯叫她“大棚书记”。自从2010年当选三合村党支部书记以来,王艳秋发动当地群众先后建起了520个蔬菜大棚。借助坐落在303国道旁的平岗永得利蔬菜批发市场,菜农们结识了大江南北的客商,把大棚黄瓜和西红柿卖到了全国各地。

  看到三合村的农民腰包一天天鼓起来,十里八村的农民纷纷前来参观学习。“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为了带动更多农民种菜致富,今年5月,王艳秋自掏腰包60多万元在平岗镇文华村建起果菜产业扶贫基地,建成高标准温室大棚12栋,栽上了从海城市引进的葡萄和西红柿优良品种,引导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一边在基地打工赚钱,一边学习技术,大力扶持有创业意愿和发展能力的农户在果菜产业里“淘金”,“大棚书记”王艳秋在平岗镇的十里八村又掀起了一股“大棚”引领脱贫致富“风”。

  初冬时节,记者来到平岗镇文华村果菜产业扶贫基地,十几栋温室大棚排成一溜儿,银闪闪的棚布格外耀眼。虽然室外有点寒冷,走进大棚里却温暖如春。贫困户刘远库正在大棚里忙着摘西红柿,粉里透红、个大型正的西红柿煞是喜人,每斤1.8元的价钱更是让他心里乐开了花。

  “王书记,今年,咱这西红柿是种对了,一个棚净剩也得1万多元,明年我也想弄一个,你看行不?”刘远库试探着问道。“行啊!刘哥,我就是这屯长大的,这大棚就是为咱贫困户建的,想干,明年借给你一个用着,挣了钱再说。”王艳秋回答道。

  刘远库是文华村文华屯出了名的困难户,家里72岁的老父亲常年打针吃药,两个女儿上大学每年学费就得1万多元,仅靠10多亩地的收入维持,日子紧得要命。今年春天,刘远库被王书记亲自“请”到大棚来打工,每天工资80元,既方便照顾老人,又不耽误种地,孩子的学费钱也有了着落。

  和刘远库一样,文华村的冷平、乔波等10几个贫困户不仅在扶贫基地挣到了现钱,而且跟着技术员学到了许多种菜的门道儿。“要脱贫,一要把致富项目选好,二要把生产技术教给贫困户,让他们看得着、学得来、干得了。这样,咱们扶上一把,他们致富就上道儿了。”王艳秋的眉宇间写满了自信。

  说话间,王艳秋的手机响了起来。电话那头儿传来技术员张江的兴奋的声音:“王书记,大家把整大棚的地选好了,就等你过来定砣儿了。”

  在平岗镇碱厂村东河边的一块地里,张江领着20多个农民正在量地,设计着大棚的朝向。没一袋烟的工夫,20多个大棚被在场的农民抢着定下来。王艳秋用自已的家底儿作抵押贷款100万元,要在碱厂村的省道边上规划建设一个占地200亩的扶贫大棚基地。大棚建成后由农户自愿认领,合作社统一负责种植品种、生产技术和宣传销售,这一下子吸引了碱厂村几十个贫困户的眼球。“这不,大家伙儿都赶着搭上王书记这班脱贫致富的快车呢。”贫困农民王涛对记者说。

实时热点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