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三农新闻农经视讯

藏香猪养殖点燃塘达村人致富希望

三农 中国畜牧兽医报 2016年11月14日 09:19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今年夏天,对于家住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仲达乡塘达村的江永菜加来说是令人难忘的,在他身上发生了太大的变化。通天河畔第一次建起的生猪养殖基地,不仅让这个昔日村上的贫困户摇身一变成了月薪4000元的上班族,更是燃起了全村人致富的希望。

  地处玉树市东北部的塘达村平均海拔3600米,全村539户中,贫困户占30%。作为全州为数不多的半农半牧区之一,青稞和土豆是村民们普遍种植的农作物,种地成了当地人除了挖虫草之外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在我们乡上的四个村里,塘达村一直发展得不错。但村民收入来源不广,思想观念保守,有致富的想法,却缺少发展的门路,怎么能在精准扶贫的队伍中走到前面,是个问题。”仲达乡乡长阿俄说出了症结所在。而这也是一直结对帮扶塘达村的玉树市政协所思考的问题。

  几番思虑,塘达村的发展轮廓在玉树市政协主席梁玉龙的脑海中逐渐清晰:建立养猪基地,主打生态牌。他的理由十分充分:离市区75公里,交通便利;传统青稞种植,有农业基础;气候、海拔条件适宜藏香猪养殖;目前全市没有养猪基地,猪肉全由外地供应,市场前景广阔。

  可是,梁玉龙也有他的顾虑:养猪这件事,村民能接受吗?

  生格是村上的老书记,当他听到这个消息,着实吓了一跳。“要想建基地,先得改变村民的观念。”

  3月初,一个由第一书记、村干部、乡领导、政协主席组成的“动员小组”迅速形成,挨家挨户做工作,给村民算“经济账”。在一个月后召开的村民大会上,建立养猪基地的扶贫方案全票通过。

  5月,争取的60万元项目资金到位,生态生猪养殖场开始建设,并购买了20吨生猪饲料。6月,基地迎来了100只藏香猪。

  基地一建成,经过培训的江永菜加就成了饲养员,为了方便他的日常生活,市政协还筹措资金给工作人员搭建了生活用房。“除了日常的喂食,我们每天都会将猪仔放出来,在外面活动。”目前,基地不但有现代化的猪舍,还有一片近300平方米的“花园”。“我家没有耕地,也没有牛羊,之前一家人的生活都靠我出去打零工。现在我每个月都能领到工资,在以前,这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藏族乡里建猪场,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不少人慕名前来参观学习,其中不乏饭店和餐厅的老板前来询问价格和出栏时间,这让之前还有些担心的生格喜上眉梢。“这么一看,销路确实不成问题。”

  “其实,虽然有些冒险,但在塘达村建养猪基地这件事并非是仓促决定的。我们定点帮扶近20年,一直都想通过项目、产业扶贫达到‘造血’的目的。按照目前的情况,生态养猪产业基地到年底能够收入20多万元,全村162户贫困户户均增收1500元左右。根据市场行情,明年我们再继续扩大规模。”梁玉龙说。等到养殖经验成熟,他们就发展个人养殖,按照“农户+基地+公司”的模式运营,充分带动村民致富的积极性。

  “在玉树,仲达乡的土豆名气可不小,为了继续发挥这种优势,我们争取到了40万元的项目资金为村上修建了一座400平方米的蔬菜存储地窖,方便村民储存土豆。还在河上搭建了3座水磨坊,这样能为村民创造更多的增收渠道。”“第一书记”索南才加笑着说。

  咸文静

实时热点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