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三农新闻农经视讯

脱贫致富的“两棵参”

三农 新华社 2016年11月08日 18:46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新华社长春11月8日电 天刚放亮,位于群山深处的吉林省集安市清河村就热闹起来。操着各种口音的外地人还有韩国人在熙熙攘攘的人参市场里,看货、侃价,热火朝天。

  如果不是当地人介绍,谁也想不到,这个小山村竟“藏着”一个年交易额27亿元的人参交易市场。

  从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山参交易市场,从曾经的“小荒沟”成为富裕村,清河村这一走就是40年。

  清河村原名小荒沟,因土地贫瘠、山野荒凉而得名。上世纪70年代中期,陈民序担任村书记时,清河村全村一千多口人只能靠人均不到1.5亩的薄地艰难度日。

  为了脱贫致富,陈民序领着村民办起了砖厂。因为不懂技术和管理,砖厂亏了钱,没几年就黄了。80年代中期,随着医药产业兴起,陈民序又带领村民种人参。但是由于信息不畅,人参卖不上价。1995年,村里决定投资几十万元建设人参交易市场。市场建成没几天,几个人参大户被别的市场吸引跑了,市场变得冷冷清清。顶着村民的不解和批评,陈民序继续加大投资力度,并协调工商、公安、交警等帮忙,改善市场软硬环境,实行免费进场交易,终于使市场重新红火起来。

  好日子没多久,2000年初,林业政策调整,限制人参面积和产量,人参交易量萎缩。陈民序思来想去,决定打“林下参”这一品牌。他配合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的专家对林下参进行检测、鉴定,最后专家得出“15年生以上的林下参,与野山参相比,形体和内在质量相同”的结论。清河村的领导班子再一次看到市场的广阔前景。他们决定再冒一次险,投入500多万元对交易市场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并通过网络、电视等宣传山参市场……

  到了2010年,经过两次大的升级改造,清河山参交易市场交易额达13亿元,成为全国最大山参交易市场,并带动了全村和全镇数千农民种植林下参。

  由于人参交易受季节性影响大,而且价格起伏不定,陈民序决定两条腿走路。从2004年开始,他又带领村民发展香菇产业,实现“南菇北种”,产品今天已出口到韩国、日本和东南亚。

  40年过去,陈民序从35岁的青年变成了75岁的老人,清河村也从一个穷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去年全村经济收入近亿元,人均收入1.4万元,村自来水改造、有线电视安装、合作医疗等费用全部由村集体承担。

  清河村村民说,全村脱贫致富,离不开“两棵参”,一是林子里的山参,一是陈书记这棵领路的“老人参”。

实时热点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