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三农新闻农经视讯

上海松江区:稻花香里听家庭农场主说丰年

三农 新华社 2016年11月08日 18:36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新华社上海11月8日电(记者 姚玉洁、孙青)风吹稻浪,上海松江区966户家庭农场主迎来醉人秋收。作为全国最早开展家庭农场试点的地区,松江区涌现了一批“能种地、会开机、懂经营”的家庭农场主,户均收入超过11万元,让农业成了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家庭农场”概念,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截至2016年底,松江家庭农场占全区粮田面积已达95%,户均经营面积143.3亩,比去年增加17.7亩。规模化使得机械化的现代农业成为可能,家庭农场经营成本不断降低,农民收入逐年增加。

  收割机欢快地翻滚着稻浪,一亩亩还带青的稻田迅速被收割完毕,稻谷藏在收割机“肚子”里,统一装到路边的大卡车上,车满后直接拉到粮管所烘干,国家统一收购。

  “以前种田收谷要在马路边上晒,割一茬稻子最起码晒一个礼拜,就在马路边搭一个棚睡觉,又冷又不安全,晚上还要防人家偷。整个生产队起早贪黑也种不了100亩地,现在全机械化,我跟老婆两个人轻轻松松就种完了。”松江区叶榭镇徐姚村村民张文军说。

  44岁的张文军从2008年开始承包家庭农场,跟爱人一起今年种了242亩地,家庭年收入有望接近20万元。他买了收割机、拖拉机、穴播机,除了自家种地,还能为别的农户服务,增加收入。

  为鼓励农业机械化,上海、松江市区两级对农户购买农机给予补贴,每年还定期对农户开展技术培训。目前,松江区机农一体家庭农场已达576户,服务面积14万亩,服务覆盖率89.6%。

  松江区泖港镇腰泾村村民李春风,2008年从工厂回到农场“子承父业”。除了承包314亩土地,每年还养猪约1500头,夫妻俩和父亲三人劳作一年纯收入达30多万元。

  李春风有厚厚一叠培训证书、合格证书,他的猪场可以实现恒温恒湿,有现代化的通风设备、降温和粪尿收集利用设施。“种地+养猪”的种养结合模式,实现了生态循环,发酵后的猪粪尿还田大大减少了化肥使用,改善土质,增加产量,让大米品质更好。李春风与当地龙头公司签约,大米售价比国家统一收购价上浮15%。

  在区政府统一指导下,农场主们还学会了“三三制”轮作,每年稻谷收完后,1/3种冬小麦或蔬菜,1/3深翻,1/3种苜蓿草等绿肥。土地休养生息,减少病虫害,提高“地力”。科学种地使得松江家庭农场产量连年提高,很多种粮能手亩产水稻均超过600公斤,比推行家庭农场前增产近50公斤。

  1982年出生的李建,原来自己做点小生意,2011年回村当起了农场主。“一开始还有小伙伴不理解我,现在不少朋友开始羡慕我。农业以后发展潜力非常大,不再是靠天吃饭。现在回到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老一辈的农民会慢慢退下来,以后农业一定靠我们年轻人!”

实时热点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