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三农新闻农经视讯

养蚕种菇两不误年入四万很靠谱

三农 中国畜牧兽医报 2016年10月31日 09:26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本报记者章勇

  九月刚收完桑蚕,十月一到,养蚕大棚又开始忙活起来。养蚕和种菇,成为时下山西阳城次营镇赛村村的“双枪”。

  “目前蚕农已种上香菇。我们把桑枝条粉碎后做成菌袋来培育香菇,现在已过育菌阶段,还有一周就可上市。”近日,赛村村党支部书记上官鸣放告诉记者。

  为解决蚕农每年10月到次年5月大棚闲置现象,次营镇试验利用大棚闲置时期进行反季节香菇养殖,让养蚕大棚一棚两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目前,在次营镇栽桑养蚕加种香菇,年收入4万元的农户比比皆是。

  在赛村,夫妻两人,一辆手扶车,一把电动剪,一栋240㎡大棚,经营10亩桑,年养蚕15张,可收入3~4万元;每年10月,又利用养蚕大棚,种植桑枝香菇等食用菌,每栋平均增加10000元左右,棚均年收入约4.5万元。

  43岁的王采红,赛村村人。近年来,在次营镇“一村一品”的号召下,她积极开办了“阳城县采红家庭农场”,以蚕桑养殖与蛋鸡养殖为主业,年均收入10多万元。其中发展桑园30亩,年养蚕约计30张,收入6万多元;大棚养鸡5000余只,还实现了蚕沙养鸡、鸡粪肥园、桑叶喂蚕的良性循环。

  “目前全镇一棚两用大棚有500栋,赛村就占了140栋。”次营镇镇长杨浩告诉记者,发展适度规模养蚕,是为解决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大棚就建在桑叶地地头,村里的夫妻俩不离乡不离土,就能实现创收。

  阳城自古就是蚕桑之乡,先后成为全国蚕桑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全国“东桑西移”蚕桑基地县。“十二五”期间,该县把“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作为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来抓,县财政单列1亿元蚕桑发展专项资金。其中5000万元用于蚕桑基地提升工程,另外5000万元用于全县生丝储备,促进了蚕桑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截至目前,全县桑园面积累计达8万余亩,全年发种6.5万张,蚕茧产量600万斤,收入达到1.3亿元。

  近年来,次营镇紧抓县委县政府“一产”抓蚕桑的有利契机,积极做好蚕桑专业村、大户、示范园和小蚕共育建设,到目前为止,共培育蚕桑专业村15个。其中,赛村村有耕地1600亩,桑园达1200亩,年养蚕1000张以上。据悉,2007年,赛村便成立了丰产蚕桑农民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是阳城县规模最大的蚕桑生产基地,2013年,赛村还获得了“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称号。

  “技术和市场是关键。”杨浩称,需充分发挥合作社在蚕桑生产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加大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力度。此外,因为蚕桑最终的丝产品需要出口,受国际市场影响很大,针对市场波动,镇里同时积极做好市场调研为农服务,确保蚕农利益。

  “用桑枝条粉碎后做成菌棒养香菇,我们叫桑枝菇,香菇型美、色香、口感好。”杨浩不禁做起了“广告”。他称,下一步,将按照“生产、加工、经营”一体化模式发展,在蚕桑产业链上下功夫,发展立体蚕桑,大力推广茧-丝-蛹-菌-茶-菜,使蚕桑产业真正成为富民产业。

实时热点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