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三农新闻农经视讯

把“珍珠项链”串在黔山秀水间

三农 农民日报 2016年10月19日 08:59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本报记者肖克刘久锋

  在中国西南腹地贵州,承载着烟草人助农增收使命的900万亩基本烟地,像一串串绿色的明珠,镶嵌在黔山秀水之间,成为了全国有名的第二大烤烟产区。

  日前,记者从黔北遵义到乌蒙高原毕节,再到黔中贵阳,一路走来,农民脸上露出的笑容、烟草技术人员脸上的自豪、当地干部言语中的自信,都让记者切身感受到烟草给烟区农民生活和地方基础设施带来的巨大变化。

  一切以烟农增收为目标

  ——瞄准促农增收做文章,是贵州烟草在“同步小康”的新长征路上始终坚守的崇高使命

  鸟瞰贵州高原的烟叶种植区域,山峦丘陵绵延起伏。大自然的“立体生态”,为这里种植“特色、优质、生态、高效、安全”的烟叶创造了有利条件。

  近年来,贵州烟草紧紧围绕“减工降本、提质增效”的目标,着力创新驱动,推广自主研发的井窖移栽、精准施肥、土壤保育、生物防治、插签烘烤和散叶收购等关键技术,推行客户经理网格管理,拓展烟农合作社专业服务,烟叶质量和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单位面积产值和户均种烟收入稳定增长。

  说起种烟,织金县龙场镇偏坡村村民张秀珠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7年前她和丈夫外出务工,不仅生活成本高,而且长期超负荷工作,以致积劳成疾,7年来没攒下几个钱,日子过得紧巴巴。今年种植烟叶40亩,加上养殖挣的钱,预计年纯收入将突破12万元。

  “现在种烟既省心,又省力。”张秀珠告诉记者,从耕地、烟苗移栽、打孔施肥到病虫害防治、收割、运输分拣等各个环节,均有烟草站和合作社的工作人员全程帮扶和把关,政府、烟草公司甚至还按比例出资帮助他们买保险,一旦出现恶劣天气导致歉收、绝收,保险公司还会根据合同条款赔偿经济损失。

  标准化的生产、合作社职业化的服务不仅让烟农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更重要的是提升了烟叶质量。2016年,遵义县枫香镇花茂村按照GAP绿色生产标准,全面推行增密降氮和增施有机肥的栽培措施,种了2000多亩生态烟。

  当地烟农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亩有机肥施用量为100公斤,同比增加20公斤、折合成本14元;每亩专用基肥施用量50公斤,同比减少了10公斤、节约成本20元,一增一减,烟农每亩肥料成本节约了6元。

  近几年的田间试验、示范结果表明,这样的施肥标准,山地中棵烟特征得到充分彰显,烟叶可用性明显提升,土壤结构也得到有效改善。2011年,贵州烟草与中国农科院合作,在遵义市建立了亚米级GPS定位基站,并坚持“一田一策”,形成精准施肥管理体系;2016年,他们又取样检测了5000多个土样,进一步完善精准变量施肥技术体系。

  除了这样的精准施肥,近年来,贵州烟草加强与中国农科院、西南大学等合作,研发了自动打顶抑芽机、水肥一体化施肥枪等轻巧、简便、适用的小型农机。烟农通过新机器的使用,减工降本效果明显。

  “以往烤烟生产手工作业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需要31个工左右,实行机械化以后,我们山区一般在21个工左右,部分特别好的坝区,可达到18个工,应该说,平均减工10个以上,折换成钱来说,相当于农民增收1000块钱。”遵义市播州区平海村烟农陈新刚说。

  针对以往烟农交售烟叶时间长的问题,2013年起,遵义市探索成功,全面推行电访预约收购,烟农每次交售烟叶不超过4个小时。如今,电访中心成为贵州烟草推行专业化服务烟农的重要窗口,通过对生产、烘烤、收购等关键环节的电访跟踪,拓展了服务功能、延伸了服务触角、提升了服务时效。

  “现在,每天来多少户,每户来多少烟,哪个时间段来,要安排多少人分级,都可以在电访中心得到准确的信息。”播州区烟草公司负责人说。

  多元经营拓增收

  ——促进烟农增收,要在专业化、集约化、多元化等方面下功夫,以特见长,以质取胜

  点缀在田野上的一排排育苗大棚、一座座密集烤房,在烟叶生产空闲季节,便进入了“休眠期”。采访中,贵州烟草的工作人员一直在介绍,烤房里可以生出“金蛋蛋”。究竟是什么样的“金蛋蛋”让他们赞不绝口呢?

  在黔西县林泉烟农合作社,记者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这个“金蛋蛋”说的就是烤房种植双孢菇。合作社负责人介绍,今年,他们利用172座烤房进行双孢菇示范种植,预计产值111.42万元,效益16.83万元。而贵阳市开阳县龙岗烟农合作社也利用烤房空闲期种植虫草花和食用菌,每间烤房的纯收入达到2000多元。

  播州区乐山烘烤工场则用烤房闲置期培育茶树菇,每季生育期4个月,每座烤房产值1.12万元,利润1600元;一年可培育两季,每座烤房的利润有3000元左右。

  说到育苗大棚综合利用,播州区展望合作社的执行经理周光明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今年,他们根据市场订单,利用闲置的育苗大棚种植了45亩菊花,每亩大棚可种2.4万株、采花4万朵,每亩的产值可达两万元,亩均利润约8000元;合作社与花卉企业对半分成,合作社可获收益18万元。

  此外,展望烟农合作社还利用轮作烟地种植毛木耳30万袋、大球盖菇10万袋,利润近50万元。

  贵州大学教授、贵州省食用菌学会副理事长桑维钧告诉记者,近两年来,他们和烟草系统积极探索烤房、育苗大棚等设施空闲期综合利用研究,发展食用菌产业,不仅解决了资源闲置的问题,还带来了较为可观的经济效益,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

  “种出来容易、卖出去难”。为了解决绿特产品销售问题,贵州烟草依托中烟“新商盟”系统,开发了“烟农优品”电商平台,培育“科泰绿康”高端品牌,并指导合作社统一标识、定价和包装,利用平台宣传产品、接受订单、网上销售,有效拓宽了烟农多元经营产品销售渠道。

  同时,贵州烟草还积极与中国烟草网络培训学院合作,加强“三师一手”“三懂四化”职业烟农培训鉴定。在网络教学平台基础上,开发了手机APP,上传多元增收相关的实用技术教程,供烟农自主选择学习。烟草公司要求烟叶客户经理不断适应新形势需要,将烟农增收与烟叶生产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做到不仅要懂烟叶生产,还要学习掌握多元经营等新的技能,使自己具备“双知识、双技能”,更好地服务烟农。

  引导合作社优化服务设施资源配置,提高专业化服务的集约化经营程度,进一步降低服务成本,是贵州烟草助农增收的又一重要举措。

  播州区紫星有机肥积制工场负责人蒋弟生告诉记者,经过与当地7家合作社共同商议,建立一个年产3万吨有机肥高标准、严管理的有机肥场,生产成本约645元/吨。其中两万吨供应烟农,每吨700元;另外1万吨供应给大农业生产,利润还要高一点。

  讲效益、更讲生态,是贵州烟草人一条坚守不变的底线。长期以来,大量农用地膜没有得到妥善处理,残留在土中无法降解,成为耕地的一大危害。为解决这些耕地“白色污染”问题,遵义等烟区积极探索,形成了“户清除、点集中、社收集、场加工”的回收利用模式,加工生产育苗托盘、筐篮等烟用物资,实现了变废为宝、变害为利、变弃为用。

  在播州区枫香镇鸭枫合作社的车间里,沾满泥土的废弃地膜经过一条不到20米长的加工生产线后,洁白的碎膜就呈现在我们眼前。据测算,1吨废弃地膜可生产113公斤塑料颗粒,1吨废弃地膜塑料颗粒可生产育苗托盘1400个,可实现产值9100元,除去成本实现利润1275元。而在回收废弃地膜过程中,农民可以获得每亩50元的补贴。

  “回收废弃地膜不仅实现了经济价值,更重要的是为解决农业面源污染,引领农业走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环境友好、生态文明的良性发展道路奠定了基础。”遵义市烟草公司总经理丁伟说。

  丁伟介绍,目前遵义全市已经规划建设了7个废旧薄膜加工厂,设置了241个回收点,基本实现了对全市烟田的全覆盖。

  除了地膜回收、有机肥生产外,贵州烟草还注重清洁能源在烟叶生产中的利用。播州区烟草分公司农艺师蒋卫告诉记者,管道天然气进入花茂村以后,老百姓用电、用气,不再使用燃煤。花茂工场在原来电能烘烤的基础上增加了太阳能烘烤,每炕烘烤用电量在原来的基础上减少了800度,烟农每炕烟叶直接受益360元以上。

  生物防治病虫害也是生态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走进贵阳市开阳县龙岗镇的烟草科技园,不时会见到摆放在烟地里的放蜂棚。这是利用烟蚜茧蜂等天敌防治害虫的技术,不仅解决了农药残留问题,更重要的是减少了用工,开辟了烟农增收的另一条路径。

  精准扶贫保增收

  ——带着责任真扶贫,充满感情扶真贫,以烟草产业扶贫带动新农村、小城镇和农村公共设施建设

  贵州风光旖旎,气候宜人,令人向往。但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却有一些地区的群众由于各种原因,生活水平一直处于贫困线之下。贫困,如同多彩贵州大地上的一道疤痕。

  多年来,贵州烟草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战略部署,发挥产业支农扶贫的带动优势,用真情为大山深处各族群众送去了温暖,有力推动了烟区广大烟农脱贫致富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扶贫惠民,事关人民群众福祉,事关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大局。”贵州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局长、总经理陈卫东说。

  知之明也,因知进行。

  在时间的沙漏里,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短短4年时间。按照最新扶贫标准,贵州贫困人口还有493万。光阴催人,形势逼人,任务艰巨。

  发展是硬道理。老少边穷地区的贫困问题,最终还是一个发展问题。

  近年来,贵州省坚持向生态适宜区、优质烟叶产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倾斜的“四倾斜”原则,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

  产业扶贫是贵州实施精准扶贫的路径,烟叶工作是烟草部门推动产业扶贫的主要形式。

  大山横亘,山路艰险。大山外面,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生活在山里的不少人却依旧在为简单的生活发愁:自然环境恶劣,土地产出少得可怜,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不得不远走他乡打工谋生;许多孩子留守在家,他们的要求很低,只是能常见到在外务工的父母,能有一个新书包、一件新衣服……

  近年来,通过烟草部门的产业扶持计划,国家级贫困县威宁县已发展成贵州省第一大产烟县。2015年,全县烟农总收入近10亿元,仅此一项就为威宁145万各族群众带来人均近千元的收入。

  在黔北的道真自治县隆兴镇浣溪村,当地政府为国家级贫困县制定的“人均一亩烟、户均一亩菇、再种一亩药”的精准扶贫套餐,让这里的村民顺利实现了脱贫。

  贵州之贫,在于农村基础设施的发展滞后。播州区乐山镇、鸭溪镇曾是严重工程性缺水区域,烟草援资2.5亿元建成的绿竹坝水源工程,覆盖播州区4个镇11个村,保证了4.33万亩耕地灌溉用水,解决了1.02万人和8000余头牲畜的饮水问题,4个镇的贫困村2015年全部出列。

  在威宁自治县石门乡,烟草部门投入1942.3万元,完善机耕道、烤房、农机器具等烟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两个扶贫新村,同时在当地实施烟地套种大蒜3100亩,预计亩产量2000公斤、亩产值5000元,可实现烟农收入1550万元。

  精准扶贫,党建引领。松林烟草工作站党支部书记袁佳告诉记者,站里引导合作社建立了党支部,并创建了同学习、同管理、同监督、合同共抓、阵地共建、“1+1”帮带的“三同两共一帮带”联建机制。按照党支部年初帮扶计划,站里在辖区内进行了全面摸底,对因病、因灾、因残、因学的贫困烟农建档立卡,分别有针对性地采取了增加种植计划、技术帮扶、娄山情基金帮扶等措施,并明确一名支部党员或一名合作社党员包保落实到户,确保贫困户如期全面脱贫。

  毕节烟草公司副经理翟欣介绍,为了精准帮扶烟农脱贫,他们先后选派28名业务骨干深入重点帮扶村,对种植大户除了进行点对点的技术指导,还在烟农的居住生活条件上进行全方位地扶助,以求树立致富烟农的典型,从而带动烟农种植烟叶的积极性。

  烟草行业对口帮扶贵州,每年投入两亿元支援烟农新村建设,目前已连续3年,累计投入6.6亿余元,建成了遵义余庆白沙水乡、播州双喜寨、毕节芙蓉新村等多个烟农新村,共计330个种烟村受益,展示了烟农致富后的新农村、新面貌、新烟农、新生活。

  遵义市副市长田刚表示,烟草产业堪称遵义农业现代化的一大典范,废旧农地膜的回收利用,有机肥的广泛施用,减少了农村面源污染,减少了农药的施用。烟叶烘烤方面,采用了太阳能、天然气、电能等多种环保烘烤技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凸显,是丢不起、丢不得的大产业。

  一栋栋烤房、一排排大棚、一块块排列整齐的烟田、一条条纵横相连的机耕道,那是贵州烟草人在新长征路上,托起的一个又一个绿色梦想。“减少一个工、增收一百元”,这是烟草人的新梦想。在这片红军走过的土地上,贵州烟农同步小康的希望更加笃实。

实时热点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