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三农新闻农经视讯

职业农民成脱贫攻坚“主攻手”

三农 农民日报 2016年09月21日 09:17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理论体系,为贫困地区推进扶贫攻坚战提供了主要遵循。将精准扶贫聚焦于职业农民,不仅提升其自身脱贫能力,而且增强他们的带动能力,确保帮到点上、扶到根上,也将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法宝之一。 ——编者

  陈彦华本报记者郝凌峰

  “建会,我家第四茬蘑菇不爱出,你快帮我看看咋回事?”平泉县桲椤树镇桲椤树社区农民杨建会正在自家蘑菇大棚里采菇,贫困户刘金刚前来咨询。“你看是不是温差刺激不够。”杨建会放下手里的活儿,边说边往刘金刚家的菇棚走。

  今年36岁的杨建会,在镇上十里八村是出了名的食用菌种植能手。2013年,杨建会在“农村党员干部双带夜校”学习了食用菌栽培技术,并被重点培养。在他的带动下,桲椤树社区食用菌园区已达到3600多亩,成立食用菌合作社两家,家庭农场主36名,从事食用菌大户78户,每户年增20万元左右,解决了1100多名农民就地就业。像杨建会一样。

  近年来,平泉县大力实施精准脱贫,立足优势特色产业,积极组织18~55周岁的在乡农民、返乡农民工、退伍军人、大学生农村创业者等为重点培育对象,通过创新培育模式、提升培育方法、丰富培育内容等措施,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由扶贫变为扶智,变输血为造血。目前,全县共创建农业专业合作社75个,发展种养大户780人,申报家庭农场151个,共培育出的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等新型职业农民1244人,已成为全县脱贫的主攻手。

  围绕特色产业开展培训

  结合脱贫攻坚,平泉县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与“菌菜畜果”等特色主导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坚持政府主导,依托农业产业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精选培育对象,利用“校、村、园、社”模式就近就地开展培训。2014年,这种“一村一校、一园一校、一社一校”的“校村园社”培育模式被列入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十大模式之一。

  在教育培训形式上,平泉还探索建立了以县农民教育培训中心统筹协调,以农牧、林业、食用菌产业服务部门技术推广中心互补共担,以及覆盖菌、菜、果等农业产业链的10大实践培训基地为补充的“1+3+10”一主多元的教育培训体系。目前全县新型职业农民师资库拥有各类专兼职教师、专家和拔尖人才119人,新型职业农民创业指导员65人,村级分校80所,建设高科技集成实训基地4个,优势产业示范基地18个。

  此外,该县还创建了“学历+技能+创业”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和“政产学研推一体化”的农业科教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培训意愿,并在脱贫攻坚中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方法上,该县组织产业规模生产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负责人等参观了北京、秦皇岛等多个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及休闲产业园区,引导他们发展现代农业,走一二三产融合之路,并聘请国家、省市农业方面的专家以及电商专家,对农业生产、种植管理技术、“互联网+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创新农产品流通等方面进行讲授,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理论素养。

  从“门外汉”变成产业“领头人”

  再过半个月,蔬菜大棚就开始栽植黄瓜秧苗了。日前,在平泉县茅兰沟乡五家村的惠众蔬菜合作社,社员王子军正在自家蔬菜大棚内忙着整地,埋秸秆反应堆。

  今年54岁的王子军,曾是一名退伍军人,于2014年参加了县里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后,他当年秋天就建起了4个蔬菜大棚,今年又新扣了2个棚,预计年底收入能达到30余万元。

  “从2014年开始,我们村根据产业发展需要,依托惠众蔬菜合作社,利用一校一社的模式对全村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培训,现在共培育出新型职业农民52个,他们个个都成了产业发展的领头人啦。”茅兰沟乡五家村党支部书记张连荣自豪地说,原来全村建有蔬菜暖棚50多个,在这些“领头人”的带动下,今年村里流转了500多亩土地新建了118个菜棚,新解决劳动力就业200余人,将增加收入500余万元,成为全县设施菜产业发展的示范村。

  眼下,正是出菇季节,在平泉县平房乡吕泉子村华隆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内,菇农们正在忙碌地采摘、分拣、装运蘑菇,准备销往京津等地。

  “过去,由于缺乏经验,种植的蘑菇产量低,技术问题、销售渠道都让我犯愁。”华隆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吕海瑞介绍,去年,他参加了县里组织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通过走出去开阔眼界,学习回来也在菇棚里安装了自动放风系统,调控了棚内蘑菇的生长温湿度,产量比以前也提高了。

  “参加培训不仅解决了我种植蘑菇的技术问题,更让我的观念新了、脑子活了,让我从一个农业门外汉变成了职业化的新农民,掌握了更为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营理念。如今我们的食用菌园区也由200亩扩大到了300亩,赶上香菇的市场价格也不错,估计今年收入500万元不成问题。”吕海瑞高兴地说。

  扶贫先扶智,输血变造血

  在卧龙镇中润食用菌扶贫产业园区的办公室内,园区负责人30岁出头的齐艳斌,正坐在沙发上全神贯注地查看墙上电子显示屏幕上的每个菇棚生产画面。随后,坐在电脑桌前,开始查看蘑菇生长的各项数据指标,空气和土壤的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等全部都在正常数值范围。

  “以前一些产业化政策、合作社如何经营管理等都不太懂,自从参加了县里的系统培训后,现在园区经营运转很顺利。”齐艳斌说。2015年,他作为培育对象,接受了全县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就在这一年,齐彦斌投资1500万元建立了300多亩的食用菌产业园区,推行零成本投入、零风险经营、零距离就业的“三零”扶贫模式,为入驻园区的60户贫困户解决没资金、缺技术、难销售等问题,使贫困农户通过入股分红和务工薪金实现双重收入,入股农户当年收回入股成本。他还在全县率先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食用菌生产中,通过农业温室智能监控系统实现控制精准、降低成本、增加收益的目标。

  由扶贫变为扶智,变输血为造血。该县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为载体,对300名流转出土地并进入园区打工就业的贫困农民进行专业技能型培育,使他们熟悉生产环境,掌握一定生产技术,“带技术、零投入、零风险”轻轻松松地入园就业。这种园区还以自愿入股的方式,吸纳贫困农户入股进驻园区,并按照“统一采购备料、统一生产、统一雇工、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方式进行运作。目前,像中润这种造血塑骨的园区已达到15家,每年能够带动300户、900人实现脱贫。

  “我们优先把想入住园区的农民列为培育对象,重点对园区所种植品种的各项技术标准、生产流程、疫病防控及适用技术等进行系统培训,使培育对象尽快熟悉掌握各项生产要领。通过精准培训,让农民真正在家门口学到实用技术,为农民搭起致富桥。”平泉县农广校副校长赵振峰说。

实时热点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