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三农新闻农经视讯

让烂泥塘变成聚宝盆

三农 河北日报数字报 2016年09月09日 09:08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本报记者 潘文静

  9月2日12时50分许,灵寿县大夫庄村,55岁的张合林把5支地温计分散插进20亩水田。烈日当空,他的脸被晒得通红、额头沁出汗珠,但依然干得一丝不苟。

  张合林是省人社厅驻灵寿县大夫庄村第一书记。“这20亩西洋菜试验田种植成功与否,关系着大夫庄村脱贫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驻村工作组在这上面倾注了很多心血。”他告诉记者,西洋菜怕高温,水温达到30℃以上就会停止生长。他们每天中午测量水温,一旦发现水温过高就加大水田供水,加速水流动,从而降低水温。

  大夫庄村位于太行山深处,全村435户、1810人,其中贫困户219户、819人,去年人均年收入2600余元。村民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哪家想娶个媳妇都是头疼事。耕地资源有限、产业发展落后、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该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正因为有难题,才更需要我们扎根这里。”抱着这样的信念,春节刚过,来自省人社厅的张合林、杨国恩、陈泉三位精准脱贫驻村干部来到大夫庄村。张合林有着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他深知简单说教无法取信于村民,只有实际行动才能让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扶贫的决心。他带领驻村工作组抓住村民急需解决的问题,迅速开展工作,在百日内解决了行路难、用水难、购种子难三大难题。

  村内道路九成是坑洼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根据村民意愿,驻村工作组把修通穿村主路作为“当头炮”,筹集资金、清除路障、设计施工,修通了长2.57公里、宽5米的穿村公路。

  村里原来只有两眼机井,远不能满足山上核桃林的灌溉需要。驻村工作组与村干部多次讨论后,确定了“打井拦坝,引水上山”的思路。张合林先后十几次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争取了资金,并请来技术人员,为村里打了两眼机井,完成了3座蓄水坝的测绘。

  村民们想在核桃林里套种谷子,可300亩谷种没有着落。张合林了解情况后,连夜四处求援,第二天就从省农科院找到了优质谷种。

  路通了!水有了!种子到位了!大夫庄村的村民打心眼儿里服了驻村工作组,开始积极配合驻村工作组的各项扶贫工作。

  发展富民产业,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途径。从进村的那天起,张合林就带领驻村工作组广泛征求村民的意见建议,努力寻找脱贫致富的突破口。走访中,张合林发现,村东有上千亩湿地,已经荒废成烂泥塘。可泥塘里野生着一种名叫西洋菜的植物,是村民餐桌上的美食。

  能不能在大夫庄村规模化种植西洋菜,将烂泥塘变成聚宝盆?为了印证这个想法,张合林拿着当地的西洋菜样品跑遍了省农业厅、省农科院、省水利厅等相关部门,化验营养成分,分析市场前景。当得知“西洋菜规模化种植亩产可达3000公斤到6000公斤,目前山东市场价格为每公斤30元,适合在大夫庄村的湿地里规模化种植”时,张合林欢欣不已:“终于为贫困群众找到了可靠的特色致富产业!”

  在张合林的带领下,38名留守妇女和老人组成了突击队,用50天时间完成了20亩水田的杂草芦苇清除和土地整修。

  “群众有干劲儿,咱更应该带头!”张合林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他利用节假日休息时间,带领贫困群众到山东寿光考察学习西洋菜种植技术。为了省钱,饿了就吃方便面,困了就在车里睡一会儿。

  如今,20亩绿油油的西洋菜试验田种起来了!大夫庄村成立了西洋菜种植公司!贫困群众凭借扶贫资金和土地入股,每年可获得股金和土地流转费。

  张合林告诉记者,再有一个月,村里的西洋菜就可以收割了。他已经找好了销路,菜一收割就能转化为贫困群众实实在在的收益。西洋菜试验田种植成功后,村里将会大面积推广西洋菜种植,预计种植规模将达200亩。

实时热点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