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三农新闻农经视讯

于德峰:返乡创业 土里“刨金”

三农 商丘日报 2016年06月29日 09:37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从做老板转身变成当农民,身上的光环一下子消失了。好多人不理解,背地里指责我疯了傻了。”6月28日,宁陵县建华种植合作社法人于德峰感慨地说,“我返乡创业这6年来,把最美好的青春抛洒在田地里,我无怨无悔!”

  弃商从农,农村田地做文章

  随着打工潮的冲击,有些农民把土地撂荒外出挣钱,在家本本分分种地的人,倒被看成了没有出息的人。2009年末,不足30岁的于德峰在县城干起了服装店,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这时,他却做出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把服装店转让了,回老家于楼村种地去。

  “当时生意红火,叫人难以割舍,但为了照顾老人,我们不得不这样做。”于德峰的妻子侯霞是个通情达理的人,据她介绍,她公公2006年遭遇车祸后成了植物人,婆婆2009年又突发脑溢血,两位老人的起居都需要子女照顾。对于丈夫回家搞蔬菜种植,她也特别支持。

  说干就干,于德峰在家乡赵村乡于楼村成功流转了60亩土地,搞起了无公害蔬菜种植,全部种上了香菜。香菜长势喜人,上市时又逢好行情,一年四茬香菜净盈利20余万元,于德峰尝到了特色种植的甜头,也增强了他创业的信心。

  面对失败,哪里跌倒哪里爬起

  “小打小闹干不成事业,我要扩大种植规模,增加种植品种。”于德峰2010年秋季又流转土地200亩,种上了香菜、洋葱、大葱等蔬菜,由于管理技术跟不上,又加上蔬菜市场行情低迷,结果除掉土地租赁费、工人工资,年终一拢帐赔了80多万元。

  从不认输的于德峰一点也没有灰心丧气,2011年他还接着种蔬菜,秋收时又遭遇了惨败,做生意赚来的200多万元,全部打了水漂。

  多年的辛苦泡汤了,妻子侯霞再也坐不住了,极力劝他放弃流转的土地,重新做服装生意。于德峰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我一定要从土里刨出金子来。越是遇到挫折,越要坚持下去。”他痛定思痛,吸取了“只顾埋头种菜”的教训,把眼光放在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中。

  在家人的埋怨声中,抱着“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的信念,于德峰南下浙江、福建等地考察两个月。在浙江德化,黄秋葵种植一下子吸引住了他。黄秋葵是一种药食两用植物,干花可以制作茶叶,果实和叶子可以食用,连秸秆都可以作饲料添加剂,可谓一身是宝,市场潜力很大。于是,他引进了黄秋葵,搞起了特色种植。

  共同致富,抱团发展闯市场

  2012年4月,于德峰领着工人把黄秋葵幼苗移栽到400亩农田里,他又聘请了省农科院的专家做技术指导。从此他把自己也“种”在了地里,一天三晌和黄秋葵为伴,竭尽全力做好田间管理。黄秋葵从小小的两片嫩叶,渐渐地长高长大,到了6月下旬黄秋葵花大片绽放,这个时候就可以将花采摘下来,很快就结出酷似长条辣椒的黄秋葵果。收获的时候,景象喜人。由于南方市场需求很大,完全不愁销路问题。于德峰终于打了一个翻身仗,平均下来一亩地赢利1万多元,比种粮食作物强百倍。

  精明的于德峰并不为此沾沾自喜,他考虑更多的是村民共同致富和产品深加工。当年年底以他为首的建华合作社成立,村民们或投资或出地都可以成为其中的一员。他负责提供种苗、技术指导,全部回收黄秋葵干花和果实。他又联合了几个商家,共同开发出了黄秋葵花茶、干果、酒。市场成熟了,客户稳定了,销售额节节攀升。

  大胆规划,走生态旅游之路

  目前,他们的种植合作社流转土地1200亩,其中种植黄秋葵300多亩、鲜食玉米500亩、红薯150亩、杭白菊60多亩,其他还有绿化苗木种植。黄秋葵和杭白菊进行深加工,做成系列花茶。鲜食玉米和红薯在市场上很受欢迎,收益可观。

  敢想敢干的于德峰对此并不满足,他心中早就绘好了种植合作社的发展蓝图:依托现有农业资源,建设一座生态农业示范园,集采摘、吃住、休闲娱乐于一体,走开发生态旅游农业之路,带动村民共同脱贫致富。

  6月18日,宁陵县建华种植合作社在中原股权交易中心通过认证,股权代码为200424,将很快在该中心挂牌进行股权交易。这就意味着,一个农村合作社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占有一席之地。于德峰,这个商海的“弄潮儿”,用一腔热血和一身胆识谱写出精彩的人生。

实时热点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