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三农新闻农经视讯

“90后”合伙返乡创业 小菌菇做出大文章

三农 央视网 2016年06月17日 16:05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6月2日下午,宣州区洪林镇食源生态农业园的食用菌大棚内,菌香弥漫。

  一名年轻小伙小心翼翼地采下一朵猴头菇,如同珍宝一样捧在手心。其他4名年轻人也分头检查大棚菌菇的生长情况。这5名年轻人虽然来自不同地方,但同属一所大学,并且此前都是各个企业的高薪工作人员。然而2014年,为了大学期间的共同理想,他们同时辞去工作,来到宣州区当农民,种菌菇,上演了现实版“中国合伙人”。

  五人行做起现代农业

  今年27岁的鲁德迅是宣州区朱桥乡人,大学期间搞了4年生物与食品工程研究的他,一直希望能做出一种以绿色食用菌栽培及技术改良为主,生态养殖为辅,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的现代农业项目。

  “现在城市对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毕业后,一次聚会让自己和其他4名朋友更坚定了这样的想法。于是,搞创业,种植珍稀食用菌的决定开始落地生根。

  仅仅几个月时间,5名年轻人辞去自己相对稳定的工作,共同来到宣州区洪林镇实现自己的梦想。初期,附近的老百姓都对这群“黄毛小子”的行为很不屑。“90后能吃多少苦?肯定干不长!”但他们却用自己的行动,粉碎了当地人的不信任。为了尽最大限度地节省开支,从厂区搭建到做排水系统,5人自己动手,亲自拌水泥、搬砖头、砌围墙……

  2015年3月份,占地100多亩共6个食用菌大棚的种植基地渐渐崭露头角……

  搞创新培育反季节菌菇

  说到食用菌种植基地的“看家”菌类,当属猴头菇和秀珍菇。

  记者在食用菌种植大棚内看到,低矮狭长的菇棚内,一排排支架上,密密麻麻的菌包垒成壮观的“兵阵”状。不少菌包上都长出一个个肥头大耳,外形酷似猴头的猴头菇。

  “猴头菇原产地在东北,5月份的时候早就不出菇了,但是我们这里不一样。”鲁德迅的合伙人阮栓随手拿下一个布满白色菌丝的菌包说:“我们特意研发种植的是中温型猴头菇。”

  也就是说,普通猴头菇适宜的温度在16—18度。而这里猴头菇的生产温度则在18—25度之间。出菇时间比原产地的猴头菇要往后延长1多月的时间。

  “这样的做法就是想打反季节这张牌,提高经济效益。”阮栓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这个棚里有6000多个菌棒,平均每根菌棒产猴头菇1斤左右。进行反季节销售后,每斤菇子能多赚4元左右,1个大棚就能产生纯利润3万多元。”

  和猴头菇情况类似,秀珍菇也进行了错峰销售。秀珍菇是中低温型食用菌,以前只能在冬天看到其身影。在5个年轻小伙子的努力下,反季节秀珍菇的试种成功,大大突破了秀珍菇生长对气温的依赖,下一步食源生态农业园的秀珍菇将有望源源不断地送上当地市民的餐桌。

  做科研废弃菌棒获新生

  如何处理废弃的食用菌棒,一直以来是不少农民需要面临的最大难题。按以往经验,很多农户会将其焚烧或者扔掉,这样不仅占地方还污染环境,产生的有害菌还影响食用菌的产量与品质。

  食源生态农业园里的5个小伙子,一直在为此事动脑筋、想点子。“利用微生物制剂处理菌棒后,菌棒可以广泛用于无土栽培。”另一名合伙人王广维指着实验室内的一些碎屑告诉记者,这就是废弃的食用菌棒,在废弃菌棒上可以直接种植植物,成为植物们天然的有机肥,并且后续不需要进行人工灌溉和浇肥,具有节肥的优点。“经过技术加工后,废菌棒就‘变身’为最受欢迎的肥料,还能实现二次增收,改变种植食用菌带来的生态环境危害,实现我们发展绿色的生态农业梦!”

实时热点






860010-1133010100
1 1 1